第13部分(第3/4 页)
里来了。
琉璃厂专卖讲究版本的书叫旧书铺,最有名,存书最多的有翰文
斋、来黄阁、二酉堂、经香阁、汲古山房几家。他们书的来源,多半是由
破落户的旧家整批买进来的,这一拨书里可能有海内孤本,也可能有
鼓儿词、劝善文,有的到手就能很快卖出去,有的压上三年五载也没有
人过问;年深日久,一家大书铺的存书,甚至于比一个图书馆还多还齐
全。旧书铺的服务,有些地方,比图书馆还周到,北平之所以被称为中
国文化中心,由北平旧书铺,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旧书铺里,总有两间窗明几净的屋子,摆着几张书案长桌,凡是进
来看书的人,有柜上的徒弟或伙友伺候着,想看什么书,告诉他们,一
会儿就给您拿来;如果参考版本,他可以把这本书不同版本,凡是本铺
有的,全都一函一函地拿出来,任您查对;有的资深伙友,告诉他要找
什么资料,他佃还可以一页一页地给您翻查,如果有些书客人想看,而
本书铺恰巧没有,他们知道哪一家有,可以借来给您看。请想想,这种
方便,不管是哪家图书馆,不论公私都办不到吧!
看书时,抽烟柜上有旱烟、水烟,喝茶有小叶香片、祁门红茶;如果
客人想吃什么点心,客人掏钱,小徒弟可以跑腿代买,假如您跟柜上有
过交往,由柜上招待,也是常有的事。不但此也,您跟书店相熟之后,
酷暑严寒您懒得出门,可以写个便条派人给书铺送去,柜上很快就找
出送到府上;放上十天半个月,您买下固然好,不买也没关系,还给他
就是了,这就是北平书铺可爱之处。像南京夫子庙左近也有不少书
店,您要看了半天不买,他们绕着弯俏皮您几句损人的话,能把您鼻子
气歪啦!
清朝光绪年间所谓清流派如张之洞、洪钧、王仁堪、潘祖荫、文廷
式、盛昱、黄体芳、梁鼎芳、于式枚都是琉璃厂书铺的常客,既可多看自
己手边没有的书,又可以以文会友;时常有许多朋友不期而遇,凑在一
块儿研究学问,或是聊聊天。张香涛就是主张多往书铺看书的,他有
两部专讲目录学的书,初稿就是在二酉堂写出来的。翰文斋的掌柜韩
克庵,大家都叫他老韩,他对于目录学、金石学,精心汲古,搜隐阐微,
能令舒铁云、王懿荣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民国初年先母舅李锡侯在琉璃厂西门,把先外祖鹤年公累世收藏
的古籍金石整理陈售,开了一家汲古山房。陈师曾、樊云门、傅藏园、
沈尹默、瑞景苏、柯劭态,都是汲古山房常客。当时我想收集名贤书画
扇面一百把,半年之间不但收集齐全,而且部配好各式各样扇骨子,由
此可见汲古山房当年人文荟萃、朋从之盛了。
初来台湾时,台北福州街厦门街之间,还有几家书摊铺可逛,现在
如果发现那儿有一套或几本线装书,简直有如沙中淘金,掘到宝藏了。
来到台湾,令人念念不忘的,就是旧书摊了。
北平的人力车
提起北平的人力车,话可长啦,最早北平人叫它“东洋车”,天津人
叫它“胶皮”,上海人叫它“黄包车”,后来北平人把东字取消,干脆就叫
“洋车”了。
人力车问世之初,没有打气轮胎,而是硬胶带卡在车圈上的,所以
天津人一直叫它胶皮。早年先叔在世的时候,在清史馆供职,从舍下
到设在天安门左首的太庙,一直都是平坦的大马路,家里虽然有敞篷
和玻璃篷马车各一部,可是馆长赵次珊、总纂李新吾都是先祖光绪九
年癸未科同年,每天都是坐马车来馆,如果他自己也坐马车到值,怕人
家说少不更事,迹近浮夸,所以包了一辆人力车上衙门。
当时人力车都是死胶皮,拉车的又年长了几岁,反而在馆里博得
老牛破车的雅誉。先叔觉得以人力车代步,比起安步当车又高了一
筹,何况清史馆是个冷衙门,早点晚点到值也没什么关系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