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而以李纲为首的抗战派则坚决反对。
双方分歧严重,争论激烈。
注意,请注意,秦桧在政坛的“处女秀”即将登场!
此前,秦桧一直作为主管教育的官员,对朝政没有发表任何公开的言论,也没有上书建言献。
他难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吗?
错,他一直在关注局势走向,一直研究应对的策略,一直等待恰当的上书时机!
秦桧对金兴起的前前后后进行了仔细研究,对宋自身的情况做了全面分析,他认为,在整体实力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对金的策略必须以防守为主。
首先,金是个虎狼之国,贪得无厌,今天你割给他一座城,明天他就会索要两座城,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所以,对金的无礼要求,必须谨慎对待,能不割的就尽量不割,能少割的就尽量少割,尽最大努力与金周旋。
其次,加强边备,金是一个出尔反尔的野蛮之邦,对它不能放松丝毫警惕,应该调集重兵,把手关塞,坚决拒敌于国门之外,挫败金的不良企图。
再次,在与金签订和好盟约时候,措辞一定要慎之又慎,最好是召集百官,一起商议,不能因言语的疏漏,给金留下任何把柄,让金出师无名,在道义上没有立足之地。
最后,不能在礼节上屈膝受辱,要让金感到宋作为一个大国的威严,从心理上给敌人造成一种威慑,不让金使入城和上殿,让他摸不清宋的形势,了解不到宋的真正实力,用策略迷惑敌人。
第一章 涉世(14)
在就是否接受金提出的条件问题上,议和派和主战派争论不休,钦宗迟迟拿不定主意之时,秦桧抛出了精心研究的“秦四点”:一言金人要请无厌,乞止许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诈,守御不可缓;三乞集百官详议,择其当者载之誓书;四乞馆金使于外,不可令入门及引上殿。
不难想象,当时朝廷是怎样一个乱相,两派七嘴八舌的争论,上书直言的奏折应该海了去了,钦宗整日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秦桧的这四点建议,即使是看了,也已经麻木,不会做出什么特别的批示。
莫非就此石沉大海了!这可是秦桧的“处女秀”啊!
事情还不至于那么糟糕,秦桧的这四点建议,中心思想介于议和派和主张派中间,聪明的秦桧走的是中间路线,两派都不得罪,不管哪一派最终胜利,自己都不吃亏,免得落下个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下场。
显然秦桧这次议政,是有备而来,自己给自己留条后路!
官场险恶,不得不防啊!
正是秦桧这个既有议和内容又有主战内容的四点建议,赢得了两派一致认可,在这个非常时期,钦宗为了避免在用人问题上引起两派的纠葛,就把秦桧这个“中间派”任命为职方员外郎。
秦桧为自己主张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发表时间,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转身,从教育战线跨越到政治舞台。
从此,宋史上一个最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正式登场!
迎接他的是掌声?还是叫骂?
让我们拭目以待!
坚守底线
在投降派和主战派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懦弱钦宗将天平倾向了投降派,决定派亲王和宰相出使金营做人质。
宰相好说,张邦昌极力倡和,使臣非他莫属。至于亲王能不能去,钦宗有点为难?毕竟做人质不是一件好差事,整不好容易把命都丢了!
恰好这时候,康王赵构在汴京,听到金军要求宋派亲王作人质的事后,认为这事躲是躲不掉了,与其让钦宗逼着自己去,不如自己主动点吧,给大家伙给个好印象,觉得这康王是条汉子,明知上有虎偏上虎山行,有点大义凛然、置生死于度外的味道!
于是,康王赵构就主动找到钦宗,慷慨激昂的说:“金人既然要求必须亲王做人质,臣作为皇室一员,理应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尽点自己该尽的义务,岂能逃避!”
钦宗一听这话,别提有多感动,那眼泪哗哗的,拉着康王的手说:“你真是我的好兄弟啊!”
康王一边抹眼泪,一边想,关键时刻玩命的都是好兄弟!
人质的人选落实了,陪同也要定一下,谁陪赵构、张邦昌去好呢?
钦宗琢磨来琢磨去,就把这差事交给了秦桧,在钦宗眼里,秦桧办事稳妥,处事圆滑,善于周旋,能进能退,到了金军那边不至于闹出什么乱子来。
秦桧怎么看这个差事?他有自己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