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4 页)
“平身,起来,起来说话。”
“谢陛下。”郭守敬站起身,垂手恭立。
郭守敬是顺德邢台人,大父郭荣精通五经,尤其对算学,天文,水利有很深的研究。与子聪、张文谦、张易、王恂等人既是同学,又是挚友。郭荣与子聪交往尤密,特令守敬拜子聪为师。
忽必烈举目向郭守敬看去,但郭守敬约莫有三十多岁,高挑身材,体态清癯,面容消瘦,眼睛虽然不大,却灼灼如电,炯炯有神,透着精气和灵性。
忽必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对郭守敬说:“郭守敬,上的折子本大汗看过了,你说得好啊,正合朕意。朕就任你为河渠使,全国修河开渠之事,都由你主持掌管。修河开渠关系到国计民生,为了使这件事进展顺利,叫张文谦大人任河渠副使,帮助并保障你的后勤供应。有需要我出面的,你可以直接向我禀奏。希望你们能挖更多的河,开更多的渠,把旱地都变成水田!”
郭守敬和张文谦出班领旨:“臣领旨。大汗主如此信任微臣,微臣绝不辜负圣恩!”
姚枢说:“臣还有一个建议。”
忽必烈说:“什么建议,姚爱卿请讲。”
姚枢说:“臣以前曾向大汗建议过。自五代十国到现在的三百余年间,战争从未间断,百姓不堪其苦。尤其是中原,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很是可惜。如今,江北大片国土已无战事,如果迁北部边民前去垦荒,肯定能多收不少粮食。”
老王爷按竺尔说:“姚先生这主意不错。我虽然没去过中原,但是听说过,中原人住在用砖瓦盖的固定房子里,又结实又暖和,还有固定的田地可以耕种,不用像我们样子逐水草而居,常年奔波劳碌。那样的生活当然好嘞。可是,咱们牧民从来没有种过地,就是给他地也不会种呀!”
游牧部族过惯了游猎放牧生活,叫他们去种地就如同让鱼上岸爬树一样。甚至有人提出要把中原的良田沃土都改为牧场,供他们骑射游猎。
忽必烈顿时火了,大喝道:“胡闹!都给我住口!把良田都改为牧场,你们吃什么?喝西北风吗?我早就告戒过你们,我们不是打家劫舍的强盗。朕的宏愿是入主中原,统一天下!朕不仅要做蒙古部族的大汗主,而是要做全中国的皇帝!知道吗?愚蠢透顶!”
那些竭力反对的王公大臣见忽必烈真的发了怒,吐舌头做了个鬼脸,老老实实地低下了头。
忽必烈对姚枢说:“姚爱卿的这个主意,朕经过了反复考虑,觉得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过,这些王爷们讲的也是实情,世代游牧,从来没有种过地,有的连庄稼地是什么样子都没有看见过。别说他们不愿意,就是愿意,也不会种呀?”
姚枢早已胸有成竹,笑着说:“这些,臣都想到了。臣有一个主意,可以解决牧民不会种地的问题。”
“喔?”忽必烈半信半疑,用开玩笑的口气问,“怎么?你是种地高手?能教会牧民种地?”
“大汗说笑话了。”姚枢说,“臣一介书生,四体不勤,哪里会种地呀?不过,我们可以编一部书,教牧民种地。”
“编书?”忽必烈觉得很新奇,眨巴着眼问。
“对!”姚枢早已思虑成熟,说,“大汗可以以汗廷的名义,邀请全国对农事耕织有研究有经验的人,集思广益,共同编一部关于农桑耕织的书,把从耕地、播种、间苗、浇水、施肥、收割、储藏、加工……等等等等所有环节应如何做,都明白详细地写清楚,让不会种地的人一看就明白,就能照照去做,就像有个老师在把着手教他一样。”
“哈哈!姚老夫子!可真有你的!”忽必烈大喜,激动兴奋溢于言表,“这主意太好喽!真没看出,姚老夫子对农事还这么内行?是因为看陶渊明‘种菊东篱下’看得太多了吧?”
忽必烈听姚枢子聪他们说过陶渊明菊花什么的,便风趣了一把,说了句“种菊东篱下”。
姚枢向以认真著称,纠正说:“大汗,不是种菊东篱下,是采菊东篱下。”
忽必烈大大咧咧地说:“差不多,差不多,不种怎么采呀,得先种才能采,对吧?”
忽必烈万万没想到,他这句并未认真的话,却招来不少王公大臣的谀美声:“对对,先种后采,大汗说得对。”颇有不问事实,忽必烈说圆是圆说方是方的架势。
忽必烈听郝经讲过赵高指鹿为马欺负秦二世胡亥的事,心里一激灵,脸色一变,说:“得了吧你们!什么一样?我是在说笑话,种和采怎么能一样?差老鼻子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