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1/4 页)
还一副幸灾乐祸的神情,他们怎么还敢再坚持自己的观点?只能一个劲地认罪,表示自己提这样的建议只是为国为民考虑,希望让大宋有时间休生养息,让百姓有时间整顿修葺自己的家园,不再受战火的祸害,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
赵谌对如此处置面前这情景没有一点经验,不过他知道王晨非常痛恨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两个人在现在时候提出和谈的建议,因此没好气地跟着王晨斥责了一番:“朕已经向金国下了国书,令其马上送还二帝及其他被俘的宗室,还我被占的河山,赔偿我大宋受到的一切损失,绝不和金人和谈。要是金人不答应,那朕就会亲提百万雄兵,讨伐金国,以金人待我大宋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并曾言,要是朝中大臣有胆议和者,定会严惩,没想到黄、汪两卿丝毫没将朕当初的誓言当一回事,今日还逆势而行,一力建议与金人和谈。你们难道真的希望朕也在与金人的和谈中,去燕山陪太上皇和无上皇吗?”
小皇帝最后那句话再把黄潜善和汪伯彦吓了一大跳。虽然说他们知道现在小皇帝并不亲自掌理朝事,朝政大事交由李纲负责,但李纲事事都会抬出小皇帝来,表示自己并不是握着权力不放,什么事都经皇帝同意才做的,免得被人认为太贪恋权力。李纲这样的行为,使得赵谌这个小皇帝好像许多朝事都要亲自过问一样。后面几句特别意思的话,如何不让黄潜善和汪伯彦胆寒?何况他们心里还有鬼!
要是今日赵构在朝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是会受到惊吓的。
不过赵谌的话说的有点重,有马上打算重处黄潜善和汪伯彦的打算,马上就有人站出来替他们两个求情了,说汪、黄两人这样考虑都是为大宋的前途作想,在皇帝宣布不与金人和谈时候,汪伯彦和黄潜善都在应天府,一切情况并不太清楚。最后连李纲也站出来替黄潜善和汪伯彦说两句好话。
其实李纲替汪伯彦和黄潜善说好话除了想维持朝堂上的和睦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们同为文臣阵营的人,总是要为文臣说几句话的。一些事实的东西是改变不掉的,那就是李纲也不希望武将在朝堂上地位突然被拔高,百年的传统下来让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朝堂上能拿主意的大臣,应该都是文臣。作为宰执的文臣,怎么可以被一个武将当殿质问?
抱着他这样想法的人几乎占了朝堂上大臣的大部分,连宗泽都认为王晨表现太过分了。
当然王晨根本没预料到李纲和宗泽等人会如此反应,但他也知道见好就收,有大臣们站出来替汪伯彦和黄潜善求情,连李纲都这么表示,他也不再说什么,静静地站到一边。
既然众多的大臣替黄潜善和汪伯彦求情,王晨又不说什么了,一切都依王晨所言而决定如何做的赵谌,当然也不会再责这两个倒霉蛋的罪。
朝会接着商议其他一些事,后续的情况基本都由李纲主持了,军政、民生方面的事说了一大堆。
李纲做事还是雷厉风行的,许多朝政大事也是当场拿了主意,一些大臣们的上奏之事也在朝会上当众商议解决。
朝会散了后,宗泽约王晨去单独商量一些事。
王晨对自己这个同乡人的信任远比对李纲更甚,也心知宗泽要与自己说一些比较要紧的私事。他非常想知道被金人放回来的孙傅和吴敏审讯的如何了,他们两人是如何陈述事情的,这事是由宗泽负责,他今日也想问问宗泽这方面的情况。
哪知道宗泽给他的第一句话却是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晓初,你不会是想让满朝大臣都与你为敌?”
第二十三章 无可奈何
“宗相公此话是何意?”没去想太多的王晨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晓初,你记的太祖皇帝的祖训吗?”
“太祖皇帝?便是那个赵匡”王晨差点将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名也说出来,还好他反应很快,马上收住了口,没将赵匡胤的全名说出来,看到宗泽那惊异的眼神,赶紧拿话胡混:“宗相公,你所说的太祖皇帝留下的什么祖训?是武将不得干政吗?”
话一出口,也马上认定了宗泽所说就是这个意思。
宗泽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道:“晓初啊,今日你不该这般强势,当殿训责汪伯彦和黄潜善,他们毕竟是位列宰执的朝中重臣,岂是你一个武将可以训斥的?今日他们言语不当,只有台谏官会上表弹劾他们,你完全没必要当殿斥责他们啊?”
王晨听了,却没言语,他并不认同宗泽所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的?他也是朝中的大臣,那些说了错话、做了错事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