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3/4 页)
包还是长棍的保质期都非常的长久。如果配上热汤的话,其实差别都不是很大的。”乔吉立刻就划掉了其中的一个想法。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英、法、美军等都将炊事车作为战场饮食保障的主要手段。虽然形状各异、功能不一,但几乎都是以柴或者煤为燃料,马为牵引动力,将灶具和炊具简单地固定在马车上。在作战中暴露出速度慢,载重能力低等不足,难以满足部队的要求。之后炊事车虽不断被改进,但在设计思想上没有根本性突破。
想来想去,乔吉居然就这样被卡主了:‘机动性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啊!好像小时候学校周边的那一些流动摊用起来挺方便的啊!”
“蜂窝煤炉!对了就是蜂窝煤炉!用这个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了。”乔吉不由地想起了天朝人民的智慧啊!
蜂窝煤炉一般为铁皮外壳、以陶砖等耐火材料构成炉瓦。在两者之间填充保温材料比如炉渣、石棉或珍珠岩。再以铸铁为炉篦及炉盖,进风口及密封盖,排烟口及调节阀。结果简单而且分量不中,在20世纪80…90年代可以说是街边流动饮食摊贩的最爱。
而起的主要燃料是由原煤、碳化锯木屑、石灰、红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构成的。有着原料广泛、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制作简单、达到省料省时节能节资的目的。能够充分有效利用的成形煤。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少了由硝酸盐、高锰酸钾等组成的易燃助燃剂。也不过是烟浓了一些,燃烧后的残杂多了一些罢了。
“我怎么就没早一点想到蜂窝煤呢!这是属于可以大规模推广的用品啊!说不定经营好了还真的会有利可图呢!”乔吉在图纸堆中发出了哀嚎,看样子是在可惜自己错过的赚钱的大好机会吧!
第223章 炊事马车与军用口粮
等到最终完成的马车出现在乔吉面前的时候,他看起来还是比较满意的。整个马车显得紧凑而小巧,前后两个独立的单轴小平板随时可以串联起来。而当需要埋锅做饭的时候可以立刻的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同时这种软性的连接方式,也就变成了所谓的小车好调头。
两匹矮种马通过驮鞍攀胸,后鞧,肚带等附件用于固定其在其背上的位置。再加上披挂于前方的肩套,再通过牛皮绳连接在车辕与车厢的之上的横梁或者挂钩、
这种以背上的驮鞍为支点,而以肩套为曳车承力之处;被称为“鞍套式系驾法”。对于畜力车说来,它是最合理的系驾方式。
因为“鞍套式系驾法”完全免除了木辆造成的磨伤,降低了支点,放平了车辕。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马肩脾两侧,扩大着力面积,增强了曳车的能力,并且做到了适应马体自身的特点。
再通过缰绳等控制马匹,可以说操纵起来与之前的马车相比要简化不少。也就是说必要的时候,驾驶马车的车夫可以在短时间内上手。
前车厢与双辕杆是固定在一起的,但它通过旋转的枢轴与底盘连结起来,因此易于转向。形成了枢轴即转向架的结果。整体的柚木结构在坚固的同时又不失韧性,关键部位在经过了铁条的加固之后,更是更够经受得起野地当中的颠簸。
至于减震装置,乔吉并没有给这一家马车安装。这个时代的弹性钢片还有弹簧的价格,高得可以说是并不比普通的刀剑差多少。而且工艺才掌握在专门的工匠手中,起码博勒姆领没办法自产。虽然乔吉还没有奢侈到给炊事马车上安装这种昂贵的消耗品的程度。
前面的一小节车厢除了一个马车驾驶人的座位之后。就是几个被固定的好好的铁皮箱子,那是用来储藏面粉、食盐、香料还有肉干鱼竿这一类的体积不大有耐储藏的食材。
所有炊事设备和附属设备均装在后车厢的底盘上。炊事设备包括带菜锅的立式锅炉一台、蒸箱二个;附属设备包括手摇吸水泵和手摇鼓风机各一台、汤桶一套、煤箱一只及工具箱二只。
按照乔吉和工匠还有火头军们的估计;车做好150人分的浓汤一般需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做好150个馒头和配菜清汤一般需2小时。
前者是用于黑面包与长棍都比较充足的时期。后者是应付补给品不能够及时跟上的状态。不管怎么说博勒姆领的馒头还是挺受欢迎的。就算是在平常物质充足的使用,那个蒸箱还能够用来消毒绷带等物品,以及给士兵们换换口味。
摸了摸这打磨的光滑的车身,乔吉转过身拍着的那两名火头军的肩膀说到:“接下来就要看你们的啦!在接来下的时间里面,你们需要对这两马车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我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