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变。海边的渔夫渔婆也一向看不起土里刨食的旱鸭子。这种风尚延续至今。如果不是第三天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台风,张木匠带领的这支小队伍会是什么样的结局怕只有天知道了。
(三)
那时的海屁股洼儿,大概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百十口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小渔村。“筚门圭窦,蓬户翁牖”这八个字用在别处是夸张,用在这里就完全是写实了。村里的住居一式是芦苇棚,或搭成“介”字型或扎成半圆型。这种芦苇棚前些年海滩上还随处可见,虽极简陋,却也防雨挡风,冬暖夏凉。村子的东边南边是海滩,西边北边是草荡,周围不见一块耕地。我以为当时这里不存在阶级压迫但也决不是世外桃源。比起别的村子它显然更贫困更穷苦。全村人仅有的生产资料就两条船几张网,吃的是风口浪尖饭。要出海,家家都去人;打了鱼,人人都有份。吃不饱饿不倒勉强糊个嘴。想发财?别处请,把全村的地皮刮三遍也熬不出几两油。借用一句政治经济学的术语说,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自然有饿死冻死淹死的,也有投亲靠友搬走的,村子才一直这么小一直这么穷一直被官府所遗忘。
汉子跟随女人们走进村头的大树下,就象耍马戏的牵了群猴子进了街,立即招来一大堆光屁股娃儿也招来一双双惶然好奇的目光。汉子们力图保持红军战士革命造反的威仪无奈神气不济,踉跄的脚步反倒显出几分滑稽可笑。因了这滑稽可笑善良的乡亲们顿生出几分同情和伶悯。于是这家端锅那家挖粮让他们暂时在村里住了下来,只等出海打鱼的汉子们回来再作计议。
于是村头上搭起了几座青绿色芦苇棚。
于是一向沉寂落寞的小渔村添了些新鲜的话题和内容。
在这儿,你不妨发挥想象穿插几个小镜头:比如吕玉花找汉子们摔跤而好几个汉子竟被撂倒在沙地上,比如汉子们想家想娘子。可以配乐曲,最好是横笛,让吴亮或者肖和尚吹。那笛声或激越,或悠扬,或平静,或悲伤……
据我所知,红十四军彻底失败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曾对参加暴动的农民摆了副宽宏大量既往不咎的面孔并且煞有介事地奉行了一番怀柔政策。张木匠们本来可以回乡自首但没有付诸行动很大程度上和当时已荣任双窑乡乡长兼防共团团长的朱老大朱达明有关。这家伙有余世梅做靠山狐假虎威不可一世。因为他兄弟朱达光的被杀也因为他的姘妇被辱他发誓和张木匠们不共戴天。仇恨是一种情感也是一只怪兽,它能使人完全丧失人性变成恶魔。陈柱子的妹妹、农会妇女委员陈芬儿落到朱达明手里遭*后,这畜生竟然用一把烧得通红的铁勺子把她的两个*和*抠了出来。如花似玉的陈芬儿就这样被活活折磨死了。我这样交待或许过于简略但我只能简略。如果细加描述我的不够坚强的神经怕是忍受不了。这一点我佩服《红高梁》的作者,他能淋漓尽致地写出活剥人皮的观感而我绝对不行。陈柱子后来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吐出一滩血昏死过去。张府成和几个弟兄商议决定潜回双窑抓住朱达明大卸八块。谁知没等他们行动却有人先下了手,一个雾气迷蒙的早晨朱达明起床撒尿脑袋被割走了,尸体就撂在乡公所的大门边。
在穿插几个小镜头时我考虑画面应该涂抹上一层紫暗色调,借以暗示不祥的阴影也随着张木匠们的到来罩上了海屁股洼儿。下海打鱼的汉子们原说定回来过中秋带,过去了两三天却依然不见帆影,人们不能不惴惴然悬起了心。渔船出事后村里曾有人放过风:五行相生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克土水火金木;打鱼的汉子们遭难就是因为村里来了这群吃败仗的扫帚星!幸好相信的人并不多。
不能不承认汉子们进村和渔船遭难这两件事发生得太巧,且巧得过于冷酷。命中注定海屁股洼儿的统治权将由张木匠们取而代之了。
汉子们进村的第三天午后不多一会儿,东南天的乌云龙腾虎跃你推我挤地踏过来;涌动的黄海水透出阴沉的紫黑色,一条又一条绵延数里的长浪渐渐地高涨。终于“哗——轰”“哗——轰”地朝海滩扑过来,一窜就是十几丈,眨眼间漫上了海蒿地。村子如一条破船在万顷浊浪里飘荡颠簸,村头的公孙树是船帆。全村人顶着风齐齐地聚集在海边上,远远地望着海面,任海风把眼晴吹得红艳艳泪涟涟。
汉子们也陪了村里人站在海边上,一个个僵直如树桩。他们完全被眼前的场面震慑住了:烟尘滚滚的海面上,千万匹战马列成横队整齐雄壮浩浩荡荡地冲过来,高昂的马头上系了一团团白色的缨,奔驰的马颈下是一道齐齐的弧。马蹄迅疾如风地前伸狂踏眨眼间便冲到脚前的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