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而扩大至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道光十年(1830),英国人已不顾清廷一口通商的禁令,在东南沿海的宁波、福建等地开辟新的走私基地。不仅如此,英国鸦片船“西尔佛”号甚至从东南沿海一直北上,抵达了辽东半岛,在中国的北边开辟鸦片走私基地。
与此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鸦片走私活动更加猖獗,黄埔、广州、澳门这些老牌鸦片走私中心,鸦片走私更加严重。整个珠江三角洲,无论是渡船、小艇、还是外国人的商馆、广州内河的乌蓬船,到处都有鸦片,到处都有走私活动:鸦片走私活动已经无孔不入了。随着鸦片走私的猖獗,鸦片销售总量的扩大,鸦片的严重危害日益突显出来了。
清廷的反应(1)
鸦片的大量输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是一个摆在朝臣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朝臣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清道光年间,朝臣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具体说来,就是弛禁论和严禁论两派。
弛禁论,18世纪以来,鸦片已遍布全国各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关注。雍正七年(1729),清廷首次颁布了禁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毒法令。该法令明确规定:“定兴贩鸦片者,照收买违禁货物例,枷号一月,发近边充军,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船户、地保、邻佑人等,俱杖一百,徒三年;兵役人等借端需索,计赃,照枉法律治罪;失察之汛口地方文武各官,并不行监察之海关监督,均交部严加议处。”(李圭:《鸦片事略》卷上)但是,清廷的法令,既未阻遏鸦片的走私入口,也不能断绝鸦片交易与买卖。因此,法廷又多次申明鸦片禁令。据不完全统计,自乾隆四十五年至道光十九年(1780~1839)的六十余年里,清廷及督抚衙门地方大吏先后发过四五十道禁烟令(谕旨和文告)。但是,鸦片非但没有断绝,反而从局部蔓延至全国各地;鸦片入口数量从二百箱猛增至二万余箱。鸦片能禁绝么?应采用什么措施防止或减少英国人输入鸦片?朝野上下很多人对清廷的禁烟主张进行反省。道光十六年(1836)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奏《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摺》,以及《奏请弛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的附片,正式提出了弛禁鸦片吸食、允许内地民人栽种的弛禁主张。
许乃济认为,虽然朝廷严禁鸦片,法令至严,三令五申,但仍不能阻止鸦片入口,不能禁止百姓吸食。不仅如此,鸦片入口猛增,吸食者几遍天下。严禁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徒滋扰累。“法令者,胥役棍徒之所借以为利,法愈峻则胥役之贿赂愈丰,棍徒之计谋愈巧”,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此之谓也,严禁不行,断绝互市也不可能阻止鸦片走私入境,因此,鸦片输入防不胜防,只能另想办法解决了。鸦片之害,一是伤害身体,杀生伐性,但吸食者“率皆游惰无志,不足重轻之辈”,且中国人口众多,减少一些游惰无志之辈亦不足惜,因此这一点可以不考虑;一是导致白银外流,国库空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可不大为之防,早为之计”。许乃济的防范之计,就是允许鸦片入口,收取入口税。他指出:“闭关不可,徒法不行,计惟仍用旧例,准令夷商将照鸦片药材纳税,入关交行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这样以来,清廷收了税,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可以以货易货,防止白银外流。
在附片中,许乃济又提出了允许百姓栽种罂粟、发展土烟,以土烟抵制洋烟的主张。许乃济认为,禁止中国百姓种烟,利薮尽归英国商人,得不偿失。如果准许百姓种烟,则可以收到禁洋烟之效。“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图,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许乃济对其主张持之甚坚,提醒朝廷早作大计,尽快弛禁。“倘复瞻顾迟回,徒徇虚体,窃恐鸦片终难禁绝,必待日久民穷财匮而始转计,则已悔不可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1册,第449~452页)。
值得注意的是,许乃济的弛禁也不是全面弛禁,“且弛禁仅属愚贱无职之流,若官员、士子、兵丁仍不在此数”,对官员、士人、兵丁是禁止吸食鸦片烟的。许乃济的观点有一错误的前提,即吸烟之人皆是莠民,可有可无之人;他们吸烟,对国家无所谓。至于防止白银外流,以土抵洋的主张还是有合理性的,但其危害性也更大。
许乃济的奏章、附片所提看法,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意见,在朝野上下有不少人持有与此相似的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