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第3/4 页)
,就是那位把那个气焰嚣张的考官板倒的仁兄时,顿时一片称赞声,很快。经过几位知情人士的披露,高文举的身份就在考生中传了个遍。当高文举吃完饭,出去洗涮碗筷时,被一片近乎嫉妒的目光看的都有几分不好意思了。
又过了大约半个时辰的样子小一位教官面无表情的带着几个士兵,进来分发试卷了。每人一袋厚厚的卷宗和两支蜡烛发过之后,号房的门随即便被从外锁上了。从这一刻起,直到最后收场,考生们就只能在这小小的斗室中生活了。除了每天可以要求外面当差的士兵提供清水之外,其他的要求一概不能提出了。
高文举不管这些,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将手中的卷宗袋打开。取出其中那厚厚的一沓纸来。摆在最上方的,是三张印有文字的试题。其下。则是十五张试卷和十五张草稿纸。
“先看看出的是什么题目。”高文举喃喃自语,将试题铺在条案上逐页翻看。
第一张试题果然是蒙帖,题目是出了两段文字,第一段是“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第二段则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所谓的蒙帖,就是说取出一段话来,将其中的一部分蒙上,然后让考生通过前后文的内容将其中那段空白之处填写出来。其实就约等于有条件的默写。这两段字就是默写的题目和内容了。第一段“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八咋。字出自《诗经》,然而仅从这一段话就确定这道题目要求默写的内容就是《诗经》中的段落的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原因就在第二段“王顾左右而言他”身上。
把第一段那八个字,和第二段那七个字联想来一想,就知道这段话是出自《孟子》中的《粱惠王下》篇中。其中的内容大约有一千字左右。如果顺利的话,应该可以在一个时辰中搞定。
再看第二道题目时,却是一道策论。题目的背景是战国末年,强秦崛起,“六国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最终却被秦分化拉笼之后逐一吞并。应该就是要对此事作一个策论了。
荡三道题目,却只是两个字:“春日。要求作一首七言律诗。而且韵脚被限定为“寒烟韵”。也就是末尾用韵被限定在了这个范围之内。
高文举看完题目,不由的哑然失笑。难怪考试三天,光是进门就折腾了大半天了。
原来所谓的三篇文章,只不过是三道题目罢了。这种难度的题目拿到后世去的话。最多只能给你一天的时间来完成罢了。而且还得在中场休息。
对于高文举来讲,所谓的蒙帖,简直毫无难度,因为那位原版高少爷的记忆中,这类死板的文字简直都能倒背如流。正好弥补了他自己在这方面的那点欠缺。而策论,他要考虑的则是如何将后世那些相关的文章压缩成文言文来完成就行了。再说到作诗的事。那就更简单了。实在不行,在众多后世的诗词中找到一首适当的修改一下搬来就是了。
一想到如此简单的三道题目竟然要在这里熬上整整三天,高文举心里多少都有些腻歪。连笔墨纸砚也没拿出来,就将那些试卷原样装回袋子中,回手将铺盖扒拉开小又再次趴上去睡起了大头觉。比起答题来,现在睡个饭后觉更重要。
贡院的号房中央,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平日是礼部那些闲散官员们混日子的地方,到了秋闱的时候,就成了考官们办公的场所了。
由于试题是由主考官吕蒙正大人昨日从皇宫中领来,连夜刻版印刷出来的。一直忙碌到这时候的那些负责官员们终于缓了口气,静静的坐在这里等候三天之后收了卷子阅卷。此刻,这些考官们正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便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说起了闲话。吕蒙正和寇准分别巡视完了考场,也前后来到了这里。
“平仲,来,这边坐吕蒙正刚刚坐下,便看到寇准进了门。连忙招呼。
寇准连忙上前:“吕大人辛苦了” 看到正副两位主考坐下来谈话,其他人很识相的挪了地方。
吕蒙正笑呵呵道:“平仲啊,看你一脸不高兴,可是怪老夫抢了你的主考官?”
寇准连忙摇头:“大人说哪里话。本次大比,乃新皇继位来之首科,自然德高望重有如大人者。方能担此大任。能得大人主持本科省试。实乃国之大幸。寇准何德何能,敢与大人相提并论?”
吕蒙正笑道:“你我之间。还来这一套虚的?!实话告诉你吧。此次主考人选。原本祜”占足在茶卜面前推荐了你的,赤奈李相公硬要说你职浅曰耽,热不能服众。圣上这才将老夫推了出来顶数。实际上,圣上心里的人选还是你,老夫不过是沾了你的光,来捡个现成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