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1/4 页)
们攻击。难道说在京城之中,做官的反倒不如要饭的么?看来当年随了王公公去蜀地是对的,起码不用想那么多是是非非,看谁不顺眼也能出手教记而不用顾忌什么。
可是看着一头白发的王公公如此忧愁,孙汉心中却又有些不忍,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替王公公分担忧愁。这不是在蜀地之时,哪里一支兵马过去,开水泼蚂蚁一样杀个片甲不留就万事大吉了,这里是京城,连管着京城治安的开封府抓个乞丐都有这么多讲究,自己如今连个啥职位都没有的内侍,又能做些什么呢?
思前想后,孙汉觉得还是应当为王公公分担一些,依着自己心中的想法,开口道:“大将军,既然不该抓人,那小的去和王大人说一声,将那乞丐放了便是,想来也没啥大不了的事吧?”
王继恩摇摇头:“这没抓人之前呐,这就不叫个事,充其量是小孩子胡闹让人骚了一脸罢了,最多让那些酸丁笑话几句,就算有人想在上面做文章,恐怕也觉得有些难为情。这官府丢脸的事,是大家伙的事。没人说,也就烂在锅里了。可这一抓人呐。就不再是大家伙的事了。这就是开封府把事全揽到自个身上去了。如今呐,就算把那乞丐当成大爷供起来,也没用啦。事到如今,已经和那乞丐没多少关系啦。
孙汉更不明白了:“大将军。那该如何是好?。 王继恩叹息一声道:“傻孩子,现在已近午时了,这事怕是已经闹到官家面前去了,如何还能好的了?罢了罢了,与其让人家动手,不如自己来。也是时候放下这些虚名啦小仙内,磨墨,咱家要写奏折。”
”,
手机下载了一个,叫连消泡泡的游戏,挺好玩的,玩了一会搞的头晕眼花还带肩膀酸疼,太神奇了。凹曰甩姗旬书晒齐伞!~!
..
111 莫测
般来说,凡有弹劾之事。总是由御史台那帮言官们先炮“八出来上折参奏,凡是需要上奏的狱案,先交审刑院了解,再发给大理寺、刑部断覆以闻,再由审刑院洋议,再由皇帝裁决,交给中书。如果可以,中书即执行,不公允者,宰相上报,进行廷议决断。
这个规矩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成规,原因很简单,因为御史台那些言官有个特权 风闻奏事。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什么证据,只要听到有人说到这么个情况,就可以将怀疑上交给审刑院,至于有没有那事。那就是大理寺、刑部、审刑院这些专业机构自己的事了,言官们只是负责将收集来的疑惑提交一下而已,最后定不定罪,言官们都没多大干系。真认定有罪的。上折的言官就是一件功劳,要真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那也没事,毕竟这是他的份内之事嘛。
虽然理论上来讲,在这种特权制度的激励下,言官们只要是听说有个风吹草动的,就可以马上跳出来上折弹劾。不过毕竟大家都是朝堂上混饭吃的人物,要是你老上折子,结果老是风言,难免受人白眼,再说朝庭养的是言官,又不是泼妇。此种行径还是要慎重一些才好。最重要的一条,没人能在言官的位子上呆一辈子,难保你明天放了外,若是得罪的人多了,恐怕以后的日子也就不太好过了。 开封府判官王继亭的宝贝儿子在街头当众殴打乞丐的事,大家其实多少都听说了。不过这事大家都知道是那个浑小子最后吃亏收的场。因此也没人当回事,这种事情即使奏了上去,就算落实了也不过能给王继亭来个罚俸半年之类的处罚。为了这点事得罪开封府一把手实在有些没必要。好歹大家名上都是在人家地盘上过日子的,谁没有个大事小情的,难保日后不碰到人家手里。
这种事情大家经历的多了,也早就有了约定俗成的旧规了。只要是事情闹的不大,大家睁只眼闭只眼,黑不提白不提的就算过去了。当天受了点难堪的那些捕快衙役们。当然就要由王大人自己出几文体己稍微抚恤一下了。至于儿子受的那一肚子气,过上个半年六个月的。找个权会收拾一顿那个乞丐也就是了,身为开封府实权第一人,这点小事自然是难不到的。
谁也没想到,半年来风评极好的王继亭竟然在儿子这事上犯了糊涂。就在此事发生的第二天,光天化日之下就把那乞丐锁了回去,更要命的是他把人锁了回去还没关入开封府的监狱,而是扔进了法曹的班房之中。
这开封府规矩,未经审理的疑犯,只能关进开封府监狱等候审理。法曹的班房,那是用来关押逃犯之类的已经定罪的犯人的,为的是看守严密,不让他趁机脱逃了。因为这里关的都是已经落实了罪名的人犯,故尔常常会发生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暴力事件,大家虽然心知肚明。却也没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