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有内涵、有效果、有……
一系列不着边际的赞美,令李锦江在一旁听得膛目结舌,全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说过此类“令全军倍感振奋”“对起义部队军心凝固起到决定性作用”“对后世影响深重”的讲话。
因而,也引起了那位历史学家深刻的怀疑,怀疑当时说这番话的并不是李锦江,而是XXX。在N年后,历史学家逝世时,他在回忆录中阐述了他的怀疑,最终掀起了历史界悍然大波。导致历史上多了一位晚节不保、被反动文化腐朽的“造谣”生事的历史学家。
真正令后世的历史学家不解的,是李锦江的这支GM党起义的“特196军”,在1927年12月之前,没有任何的记载,仿佛历史出现了断层,“国民革命军特196军”一下就冒了出来。
事后,无数的历史学家、记者都努力的采访当时“国民革命军特196军”余下的将军们,打算探询事件的真相,比如是否苏俄联秘密支持的,孙传方散军收编的,张作林的部队投靠国民革命军的等等。
可毫无例外的,没有那一个将军、元帅肯说出真相。
一旦追问急了,将军、元帅们就板着脸:“我说,小同志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支刚起义的人民部队,为了保密,你说会不会将档案、记录什么的都烧掉呢?!小同志啊!有些属于共和国部队重大机密的事情,我看你是很想知道的,对吗?要不要我详细的跟你说说啊?来、来、来,我们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来……”
此时,采访者脸上的冷汗就冒了出来——部队的机密!还是重大的机密!天哪!这我要知道了,我还不得……
于是,一个个记者、历史学家,就在每一个将军都出奇一致的说出同样的话后,丢盔弃甲,再也不敢追问下去。同样的,每一个将军都在窃笑不已:还是老师长的话管用,今晚是不是又该庆祝一下……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会后,每一名与会者凭着自己脑子中真实的会议记录,按照记录的要求,回到连队即开始作部队的思想工作,开展整编前的准备和动员。当然,要求战士们统一说自己是“起义”的GM党“特196军”,这一点迅速的被贯彻执行了下去。
李锦江和张卫巡察了一圈,按照命令,各连队都集结了起来,原来早上已经展开部队纷纷收缩,外围的侦察、警戒任务已经交给了师属侦察连。
空中,两架场态势控制无人直升机已经展开,正对四周一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地面进行循环监控,地面上只要有部队调动,立即就能够发现。对空中的防御,按照雷达的性能,对1927年活塞发动机的飞机至少保证了一个小时的预警时间,已经足够防空大队展开防御。
六
李锦江与张卫才能够空闲出来,一起去查看地峡中一起被转移到这个年代的旧253兵工厂和第七战略储备仓库。这是当时演习的假想保卫目标,为了安全,这里连守备兵力都已经撤走,所有的钥匙已经交到张卫手中,由第九数字化师接管,现在正好便宜了李锦江和张卫。
当李锦江和张卫站在253兵工厂里面时,不由相对苦笑:看来,便宜也不是这么好赚的。他们本来就想,这里既然是一个已经关停的旧兵工厂,那么就应该是生产常规武器的工厂,很有可能就是生产旧式常规武器的。自己在这个年代,最需要的就是常规武器。
那些高科技装备,就是现在能够建立工厂,限于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找不到必须的原料,也等于零,只有常规武器才是最现实的。现在,如自己所料,这个旧兵工厂是倒是常规武器工厂,可是,它的生产线居然是生产航空炸弹的!
从熔炉、锻造车间、外壳加工车间、电镀车间、化学生产车间、装配车间、封装车间到各种化学原料仓库、成品、半成品仓库,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个车间居然有化学气体存储室和密闭性检查室。仓库里更是各种化工原料、钢材、电子仪器……品类齐全、琳琅满目!两人看罢,都完全相信,如果真要开始生产,就算以后没有原料补充,这里也能生产出足够炸平一个城市的航空炸弹来。
可是,问题是,这生产的可是航空炸弹!航空炸弹需要轰炸机才能投放,没有轰炸机,航空炸弹的作用基本上就几乎等于零。难道,要靠师里那十几架武装直升机吗?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良久,李锦江忽道:“我有个办法,这些都是宝贝,好东西!”同时张卫也道:“好东西,这是我们将来的重要依靠!”两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在对方眼里发现了答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