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业如此的成长路径,尽管习以为常,但必须得到改变与成长。“成长的欲望是每一棵参天大树共同的种子,而成长的道路则千变万化。”中规中矩、以集腋成裘的方式成长,是最稳妥也是最慢的成长方式;抄底则是以超常规实现成长的方式,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中国企业与世界大师级企业的距离,成为中国企业实现三级跳的最好跳板。
放眼望去,抄底的机会很多:金融危机、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对中国弱势企业的包抄之势,为在国内抄底提供了机会;而金融海啸中风雨飘摇的国外经济,则为在国外抄底提供了机会。
“中国鱼吃洋鱼”的时来运转(1)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你不做大鱼,又不做快鱼,就会沦为“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食物链底层。几乎每一个企业家心中都有一个“做大做强”的梦想,如果已经居于人后,再要想崛起,往往就要付出比领跑者更大的代价。企业都在“做大做强”的引导下,以一往无前的速度向前奔跑。
外国一位经济学家却对中国企业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企业不是死在发展太慢上,而是死在发展太快上。扩张是个诱人的馅饼,但若不能量力而为,摊开的馅饼下面往往铺着陷阱。扩张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机会。如果因为某种外在因素(如经济危机)为企业并购提供了优质资源,具备狩猎实力的企业可以选择在经济低迷期抄底竞争对手。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量企业在残酷洗牌中成为牺牲者,更多的资产被挂上“待价出售”的牌子,这为“手握现金、胸怀世界”的企业进行并购提供了可乘之机。2008年12月9日,中国银监会正式下发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也为迈出并购脚步的企业送来了及时雨。《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为防止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并购力匮乏,政府允许以并购贷款变相为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原先一再被“海外苍狼”虎视眈眈的中国企业,一改等待救赎的形象,开始扮演外国资产望穿秋水的“白衣骑士”。
2007年10月8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分三阶段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20%的股份,打响了中国银行业收购美国本土银行的第一枪。
作为美国三大华人银行之一,总部位于旧金山的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总资产额为118亿美元,虽然难以与花旗、摩根大通相比,但在民生银行看来却是门当户对。正如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所说,“我不可能去收购花旗、汇丰,那是不可能的。”为争取各自利益,双方进行了数次尖锐激烈的谈判,直到民生银行在2007年10月8日正式对外公开收购方案,谈判才算尘埃落定。收购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将分三步收购联合控股,并最终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第一步,以约0�97亿~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37亿~11�02亿元)的现金,认购联合控股近期拟增发的新股约535万股(占联合控股增发后总股本的4�9%);第二步,在2008年3月31日(双方协商后可推迟至2008年12月31日)之前,以1�15亿~1�7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74亿~13�07亿元)进行追加投资,令民生银行在联合控股增持股份至9�9%;第三步,民生银行有权通过购买联合控股发行新股或联合控股指定某些售股股东出售老股的方式,进一步增持联合控股股份至20%。民生银行承诺,其所持联合控股股份将锁定3年,全部总投资不超过25亿元人民币。 民生银行一跃成为联合控股的第一大股东。国信证券2008年10月的分析报告指出,以10月5日的收盘价,联合控股2007年市盈率为17�3倍,市净率为2�11倍。民生银行收购价所对应的市盈率范围约为17~25�5倍,市净率范围约是1�96~2�92倍,低于当时国内银行股的估值水平。可见,民生银行在次贷危机中“初试牛刀”,小抄了一把。但是,随着次贷危机的愈演愈烈,联合控股的股价也“水落船底”。截至2008年6月30日,民生银行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仅为人民币0�83亿元,亏损近6亿元人民币。同时,联合控股还持有“两房”债券约2�27亿美元。早在2008年初,一位国际投行界人士就如此“危言耸听”:“联合控股是个问题很大的银行。它们20%的贷款是加州的建筑贷款,而加州的建筑市场已经崩溃了。现在,美国很多对冲基金都在做空它的股票。”
“中国鱼吃洋鱼”的时来运转(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