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沿黄河两岸相交错。山东冠县北十八村和河北威县的沙柳寨之间的毗 邻地带是一块〃飞地〃……由于处在省县交界处,远离政府衙门的管辖,农民们称这样的地 方为〃插花地〃。在这块土壤沙化严重和生活极端贫困的土地上,不止一处的〃飞地〃有一 个统一的大名称:十八村。山东邱县十八村、临清十八村;河北南宫十八村、曲周十八村。 冠县北十八村实际上包括了24座村庄,其中有一座村庄叫做梨园屯。 梨园屯里的农民为了一块属于村庄公产的土地官司已经打了三十多年。 根据官方史料记载,这起土地官司首先发生于1869年,即同治八年。那时,爆发于帝国 南方的大规模的农民造反运动刚刚平息,太平天国的首领们为帝国农民们创造的〃皇上帝〃 以及太平盛世的理想依旧幽灵一样游荡着。而在帝国的北方,农民们却和另外一个〃上帝〃 打了起来。洋教士建立的天主教会多年来手段虽然单一但是有效:神父给最饥饿的人发放救 济粮,为最贫苦的单身汉找媳妇,帮助最软弱的人和官府打官司,无偿为垂死的人看病,建 立不收学费的学堂……条件只有一个:入教。同治年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发展的教民人数 已经很庞大了,在那一片的诸个〃十八村〃中,居然已经分离出二十多个〃教民村〃,洋教 士不但成功地让帝国的农民每天进入教堂听神父布道,甚至有的神父竟然是中国人了。 势力逐渐庞大起来的教民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和不信教的村民分割玉皇庙的公产:土地。教 民也要有一个集体活动的场所。教民和村民经过协商,双方最后达成协议:不信教的村民分 得庙产38亩,教民分得3亩。这个协议由梨园屯乡绅主持签署。但是,当教民们开始盖教 堂的时候,矛盾发生了:教民们有破坏或者拆除玉皇庙,扩大盖教堂土地的企图;同时,不 信教的农民们普遍地认为,那些教民们私分了洋人们给的银子,个个因此发了财。于是,他 们坚决反对盖教堂,他们的公开口号是:以汉教战胜洋教。 什么是〃汉教〃?农民们说不清楚……农民们也没有愿望把属于自己的〃教〃弄明白,他们 原本也不是因为〃教〃的不同而愤恨的……由最细微最实际的利益矛盾引发的不同社会群体 的争斗,最后形成最激烈最血腥的政治冲突,这是中华帝国历史上农民骚动千年不变的轨迹 。 帝国农民的精神首领从来不曾是〃教〃而一直是〃人〃,是那些在乡村里被称之为〃首领〃 、〃村首〃、或者〃士绅〃的人。这些人是农民,但绝不是〃佃农〃。他们往往占据着最好 的良田并且出租土地;或者他们就是乡村里的〃知识阶层〃,有能力包揽乡村中的道德评判 和是非定性;还或者他们既不认识汉字也没有土地,但他们强壮而蛮横,是村庄里正常生活 秩序的认定者和执行人。以上这些人,是帝国农民中日常活动最活跃、思想和行为最危险的 一个小小的阶层。 如果没有洋教的入侵,帝国农民中村首们的日子是美妙的。清末,内外交困的帝国政府让庞 大国土上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偏僻的村野出现了政权的空白。县乡里甲等权力机构没有能力 、也没有愿望来管理复杂危险的村野事务,于是把维护地方秩序、处理乡民纠纷,甚至催纳 钱粮租税的权力〃下放〃给了乡村里的士绅村首们。这些掌握着农民命运的乡村士绅们与官 府衙门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没有文字契约的默契。帝国政府从不鼓励官吏下乡,认为县衙门的 官吏往往会激化矛盾而容易产生民变,县令三年才会到他的那些村庄巡视一回,而每回也就 是在村庄的会所里抽上一袋旱烟。帝国农村里的士绅村首们组成的权力机构,被帝国农民们 称为〃二衙门〃。 洋教士和入教的中国农民们首先触及的正是这些士绅村首们的利益,因为已经拥有一些〃权 力〃的教会在乡村里的某些利益的分配上和士绅村首们的利益相重叠了……因为洋教会已经 侵入了士绅村首们赖以生存的地盘。 冲突因此不可避免。 这个时候,帝国北方乡村戏文中唱的那个主角出场了。阎书芹,一个严格地说是个半农民的 人物,因为他并没有始终以土地为生,他曾贩运过私盐,生意被官府切断后,结交了一群最 贫苦的青年农民,开始热衷于习练一种强身的〃武功〃,号称〃红拳〃。 在中国帝制的历史上,历朝统治者绝对禁止民间结社,朝廷对民间的习武组织更是严加禁止 ,违反者将受到最严厉的制裁,对其首领的刑法是〃凌迟〃,即用利刀把一个人活生生地割 碎。乾隆、嘉庆年间,类似〃追索红拳和金钟罩术士〃的案件史书中连年有载。但是,太平 天国农民军势力的迅速蔓延,使大清朝廷对民间结社的法度突然放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