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云州传出消息,那位英勇善战的高侯爷在城破后并没有以身殉城,而是逃之夭夭了,至今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不过从顺州往南的各个州城都接到申帝命令,高城临阵脱逃,一经抓捕,就地格杀勿论。
对此高城甚是委屈,当初他可是接到申帝命令就地藏匿的。偏偏在云州躲藏时,怕被贺鞘人抓了,他将圣旨焚化了,如今百口莫辩。当然,高城是死也想不到那圣旨本就是假的。如今高城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申帝要借此置他于死地,为太子袁宸轩扫平登基后的障碍。
从安阳绕回蓟州,即使紧赶慢赶,已经是一个多月后的事了,高城挑着一个货郎挑子,跟着一群人挨个接受城门口的检查,虽然因为脸上的疤痕让城门守卫多注意了他一会儿,不过也好在有这个疤痕,城门守卫检查了他的挑子没问题,也就放行了,毕竟他们手持的画像是一位玉树临风的公子爷,而不是一个脸带疤痕,满腮青须的虬髯大汉。
高城挑着货郎担子在蓟州府衙绕了几天,发现伍六一果然名不虚传,即使如今大战在即,人心惶惶,蓟州军士也大半被申帝带去江南,如今明显兵少将稀,就高城看,不会超过三千人马的地方,依然井井有条,进退有序,尤其是对蓟州府衙的护卫更是层层叠叠,明明暗暗。
到此,高城反而安心下来,自己一日未被抓获,父母一日安全,能在此等军令下把高将军和长公主被抓,长公主病重的消息传出来,那必须是他们故意而为,只是为了挖个陷阱,张着口袋等高城自投罗网。
事已至此,高城知道以自己之力已经无法将父母救出,只能从长计议。高城收拾了一个小包袱,打算离开蓟州,沿着黄河一路向西,去找自己的哥哥——镇西将军高岚。
高岚与高城是同父异母兄弟,其母是高将军身边的一个侍妾,高岚十岁时重病去世,那时高城不过两岁,长公主将高岚带在身边,视如己出。他和高城唯一的不同便是没有威胁太子地位的袁家骨血,申帝对这个孩子便也宽容不少,在五年前耶婆那人入侵,满朝文武惊慌失措时临危受命,一举将耶婆那人赶回漠西,被封为镇西将军,驻守一方,如今申帝跑去江南,如果高城没猜错,心思慎密的哥哥定然不会将手中兵士送去给申帝护身,如今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若是想救父母,去找哥哥是最好的选择。高城打起精神,收拾行囊,挑起他的货郎挑子,出蓟州一路向西而去。
出了蓟州向西将要路过定州,忻州,过黄河也只是走一小半路,想去西域边疆,不是几个月就能到的事儿,可是高城如今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不去边疆找哥哥,也实在是无法。
作者有话要说:
呵呵,明天无节操文《给我》开文,欢迎大家去那边换换情绪,欢迎大家多留言!O(∩_∩)O
果然被锁,我已经改了,还是老规矩,群里或邮!
第22章 (二)
沿路高城都是住在贩夫走卒临时落脚的大通铺上,被褥硬邦邦的撒发着难闻的汗味儿和脚臭,高城自幼出身王公贵族,虽然到了兵营与士兵同吃同住,尤其到了最后的时刻,天天和士兵在一起,以为自己没有不能忍受的,可是只是这样住了几天,高城就有些吃不消,可是他才仅仅走了一小段路,连定州还未到。
夜里高城被挤在大通铺最角落的地方,周围弥漫着大葱和脚臭的味道,高城实在睡不着,起床去了院子里,现在已经到了北方天气最炎热的时候,高城溜达到前厅要了一壶酒,一盘五香花生坐在外面的茅棚下喝酒,想到申帝,高城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宫做了太子袁宸轩的侍读,申帝很注重对太子的培养,于是高城经常能看到申帝去南书房查验太子的功课,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太子侍读,和他一起陪太子读书的还有尚书王庆瑞的儿子王梓桓,太傅小儿子丘墨林,兵部侍郎之子贺天等,除了他和王梓桓是诚心学点儿东西,也是诚心督促太子学习外,另外几个为了迎合太子每天吃喝玩乐,不顾太子太师的谆谆教导,把南书房闹到鸡飞狗跳。申帝虽然对太子胡闹非常愤慨,可是申帝只有一子,不舍责罚,每每出事都是杀鸡儆猴,太子身边的这些侍读经常被申帝责罚,最厉害的一次是贺天带着太子去青楼被侍卫看到,回来禀告申帝,结果申帝让太子跪在祠堂悔过,却把他们几个侍读挨个在祠堂外打了二十大板,高城自幼习武,挨了二十大板之后尚且躺了半个多月,王梓桓自幼体弱,只打了十三板便昏死过去,抬回尚书府,后来听说身体越发虚弱,夏日还要穿夹袄,每每咳血,王尚书便为儿子辞了太子侍读,送到江南养病去了。
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