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1/4 页)
其实大学士们对李佑这个做法,同样tin认同的。李中书进了内后终于干了点不上台面的好事,使得他们办事掌权少了许多制约和杂音,谁不舒畅?而且外朝手握要害实权、xin格又不耿介的大臣多半也是这个看法。
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政治正确”,国朝也不例外。言路畅通就是所有天和文官无论心里怎么想,实际怎么做,但在口头上绝对不能反对的“政治正确”,不然您就是昏君、佞臣。
一句话归纳便是,你可以要他的命,但是你不可以让他闭嘴。
这个三百年的传统根深蒂固,从上到下谁也不敢承担堵塞言路这个骂名,所以暗爽归暗爽,没有人会公开站出来声援李佑的做法。
也就李佑这样家世浅薄、升迁迅速、沉浸不足、偏偏又有歪的的人会做出错把冯京当马凉、借用“先进经验”去改编邸报的乌龙事情。
要知道,意识形态这东西不是科学技术,换个时空就彻底不适用了。这年头在公开场合,忧国忧民的范儿是普世价值,歌功颂德只适用于节庆典礼之类需要烘托氛围的特殊场合,或者是很si人的场合。
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吏部尚书手握铨选大权,但你为了巴结他,敢在朝会上公然吹捧拍马,那天官老大人不把你赶出京城见鬼。若再si下拜访时,说几句ro麻话也许就很有效果了。
所以纵然身为英明神武的穿越者,就算有太后默许,面对这个官场潜规则,李大人也只能黯然妥协了。真要开战,他和言官之间估计连战况都形不成,肯定是一边倒的被蹂躏。他又不是太监,还要在文官圈里un的。
不过下面如何继续,难不倒见过猪跑的,大不了再制造出一个“内部参考”而已。
心中计议已定,李佑奋笔疾书,当然要先为自己辩解开脱几句,这倒是李大人很擅长的。
“臣以为言事官当务求见识jin纯,而非口舌驳杂。察人所不能察,于平常处觉大义,方是正道,所以不可多指làn视,多言làn听。不料致使中外惊疑,有闭塞言路之误传,实非本意…”
中心思想是,俺的本意是好的,但好心办错了事,实在是无心之举,堵塞言路之类的都是误会。
写了个开头,便有内监到传话,“归德千岁传见问话”
李佑便扔下鹅á笔,起身随着内监去昭凤殿。
归德千岁看见李佑进来,放下手中文书,屏退左右,开口道:“你不是声称要低调么,可真没见得消停住。”
李佑无奈道:“殿下休要说风凉话。贵府皇庄豪奴强占河间府民田三百四十三亩,若不是我从邸报中将奏疏o掉,你还会有心情在这里说闲话?”
长公主对此不太在意,“哦?竟有此事?待我去问下,若属实一定严惩。”
有个问题李佑已经纳闷了很久,如果他有十万亩或者多土地,每年再non个几千盐引,肯定安安心心躺着数钱过日了,哪有劲头继续费力敛财。便忍不住问道:“殿下天潢贵胄,难道还缺钱用?”
“皇家中人就不食人间烟火了?”归德千岁犀利的反问道:“不然你把那一千两吐出来?”
这个…李佑英雄气短了。如果没有长公主赏下的一千两,仅靠自己从苏州带来的五百银,日肯定不如现在松。前段时间他还拍出几十两银购入豪华版裘衣装饰én面,由奢入俭难呐。
千岁也不yu在这个双方都没脸的问题上纠缠下去,“邸报之事,母后图名,言官谋利,我可以指点你一条明路…”
“不必,我自有计较。今后可将邸报一分为二,其一便如现在样式,通传天下,以鼓舞人心,责令府县衙én和所有学校每日张贴示众;其二如往日样式,仅抄至京师衙én以及地方知府以上官员。如此各取所需,并行不悖,既收教化之功又无堵塞言路之虞。”
“你果然是有主意的聪明人。”归德长公主赞道,“那可否为我出一个主意?你引荐的程盐商的确是可用之人,不过他的秉xin有些不太好使唤,你看如何是好?”
李佑想起程老爹书呆气个xin,确实只适合拿来当招牌,凭着他眼下名声,忽悠回一个盐业公会掌事什么的还好说,但真要使他办点不上台面的事却未必好用。“此事易尔寻他一个近亲,以利相联共谋富贵,再借他之名行事即可。至于程老爹本人,供起来算了。”
归德长公主继续赞道:“好得很这个人选又该是谁为好?”
“承父业天经地义,他若有儿能利用起来好…”李佑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