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页)
里迢迢到这里来办厂?厂址将落实在哪里?在没有弄清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得先去找一下区长雷霹雳再说。
时间就是机遇,李达没有迟疑,迎着即将下班的斜阳,赶紧来到雷霹雳办公室。
只见雷区长正聚精会神的看什么资料,要是碰上别的领导干部这种姿态,李达一定会担心打扰人家而赶紧退出来。可在雷霹雳面前,李达却不管他看的是机要文件还是普通资料,一走进去就从雷霹雳手中夺过来,问道:“这么认真,看的什么绝密情书啊?”
雷霹雳还没有抬头就知道是李达光临,打心眼里高兴道:“咯老子的,我还以为是贼娃子呢,原来是你个龟儿子李主任大人啊。坐坐坐!又有什么好的建议要告诉我啊?”
李达一边坐在雷区长对面,一边朝手上的内容瞟过去,只见正好是关于引进这家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的资料,不禁兴奋道:“你英明啊,还果然引进了一家外地企业!说来听听,是怎么引来的?”
雷区长也同样的兴奋:“还不是多亏了我们大巴山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
“什么野生植物?”
“薯蓣啊。”
“薯蓣?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就是老虎姜!这该知道了吧?”
“哦,是这玩意儿。”原来,李达早就认识这种生长在荒山野岭间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其茎叶像牵牛花和何首乌,块根又像竹根那样盘根错节。
雷霹雳开始口若悬河地介绍开来:“那家化工有限公司的老总简功书正是冲着大巴山上生长着这种丰富的薯蓣资源而来的,这种植物的块根通过物理粉碎和化学方法进行发酵处理后,可以提取一种名叫皂素的白色粉末状物质。这种白色粉末就是生产避孕药、激素药等两百多种西药制品的重要原料。根据市场调查,皂素的行情可好得没法形容啊,简直就是供不应求,走俏得很呢,在国际市场上始终都保持在每吨五十万元左右的人民币水平。你想想,每六十吨左右的鲜薯蓣才能提取一吨皂素,目前的市场需求量是每年六百吨左右,而供给量还不到两百吨,不走俏都不行啊!这且不说,我们国家的出口量又占全世界总销量的三分之二,而我们大巴山区又是全国薯蓣的主要产地之一,这样的条件对简总来说,简直就是迫不及待,加上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在了人家的前面,简总哪有不来的道理?”
李达听得心花怒放,问道:“既然用量如此之大,我们这地方能够保证他的薯蓣供应吗?”
“问得好,正是野生的无法满足,我们把他引进来才更有价值。”
“你是说进行人工种植?”
“对,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和根本。你想,鲜薯蓣都是每公斤二块五角钱,而一亩土地只需要两年时间就可达到一千五百公斤以上的产量,也就是说,每亩土地除去成本年均收益至少在千元以上。请问,我们这地方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种土豆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有这么高的经济价值吗?”
“那是那是,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不就为老百姓找到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脱贫致富之路?”
“是啊,我们就是要把化工厂作为龙头企业来经营,发动广大农户普遍种植,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什么叫农业产业化?这就叫农业产业化!通过这种经营方式,不仅可以带动广大农户种植薯蓣直接脱贫致富,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到企业打工,就地挣钱,更能增加财政收入,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
“对,就应当这样,我举双手支持和拥护!不过,既然引进来了,那厂址落实在哪里的?”
“这个我们正在筛选呢。”
“说来听听。”
“最让简总满意的就是原来的扫把厂,扫把厂离小镇两公里,场地宽敞,环境清静;不过,该厂原欠银行贷款连本带息逾百万,而土地和房产价值不过二三十万元,一直没能和对方达成一致的协议,看来这个地方不一定谈得成。”
“第二个呢?”
“第二个就是中学附近的老医院,那地方的好处就是场所基本上不花钱,只需要适当的给一点租金即可;不过,场所狭窄,简总并不看好。”
“第三个呢?”
“第三个就是原古生物化石加工厂,那地方场地开阔,很适合化工厂的选址方案;不过,离小镇太远,有十多公里的路程,加上交通不方便,所以,简总也不如意。”
“还有别的地方可选吗?”
“再也没有了,我们通过综合平衡,可能最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