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页)
顿了顿,中年儒士又继续问刘誉道:“子思,你方才所奏曲子悠扬婉转,凄美动听,我从未听过,不知是何名字,为何人所作?”
听到中年儒士如此提问后,刘誉也是愣了愣,便回答道:“此曲名为《梁祝》,记载了一则颇为凄美的爱情故事,至于是何人所作,晚辈也不知晓。对了,还未请教先生尊姓大名,倒是在下失礼了,还请先生告知!”
听得刘誉说不知此曲为何人所作时,那中年儒士也是感到有些遗憾。而在听刘誉问到自己姓名时,那中年儒士微微一笑,当即对刘誉自报家门道:“在下荀肃,颍川人氏!”
听到中年儒士说出荀肃这个名字时,刘誉微微一愣,随即便反应过来,知晓了此人的身份。
第十二章 终到颍阴
荀肃这个名字,或许在后世并不响亮,但这在这个时代,却算是声名远扬。荀肃父亲乃是郎陵侯相荀淑,为荀卿(荀子)十一世孙,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名满天下。荀淑有八子,分别名俭、绲、靖、焘、汪、爽、肃、专,皆是才气十足,声名远播之辈,在大汉,有“荀氏八龙”之称。
在听得荀肃自报家门后,刘誉稍一思索,便知道了面前这中年儒士为荀淑第七子,荀家八龙之一。弄清楚荀肃的身份后,刘誉脸上也是挂上了微微的笑意,这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自己正要往颍川荀家,便是在路上遇到了荀家之人,运气果真不错。
“原来先生乃是郎陵侯相之子,荀绲世父之弟,倒是晚辈失敬了!晚辈叔父刘平与荀绲世父交好,正奉叔父之令前往颍川拜访荀绲世父,此刻竟然遇见了先生,当真是巧了!”朝荀肃揖了一礼,刘誉微笑着将自己叔父刘平与荀肃兄长荀绲的关系讲了出来。
听得刘誉道出这种关系,荀肃脸上的笑意也愈加浓郁了。微笑的看着刘誉,荀肃对刘誉轻轻道:“原本子思乃是成德县丞刘平的侄儿,肃与子公也颇有交情,论年岁,我比子公虚长几岁,子思若不嫌弃,不妨唤我一声世父吧!”
见荀肃如此,刘誉也不矫情,再次冲荀肃一揖,恭敬道:“侄儿刘誉,见过世父!”
“贤侄不必多礼,正所谓相见便是缘,你我能在路上偶遇,也是缘分使然。若非有此缘分,我便也不会听到适才那种人间仙曲了!”见刘誉唤自己世父,荀肃脸上的笑意更甚,轻手扶了扶朝自己行礼的刘誉,对其微笑道。
原来,昔年刘誉叔父刘平外出游历时,曾碰到过荀绲荀肃等人,与他们相谈盛欢。刘平敬重荀绲等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而荀绲等人也欣赏刘平对礼学的不菲造诣,便是有了深厚的交情。
最初,荀肃只是单纯的欣赏刘誉的音乐才华,如今在听得刘誉乃是故人之后时,荀肃便是完全放下世家豪门的架子,看刘誉的眼神也更加温和了。
刘誉与荀肃论了辈分,便开始寒暄起来。一番交谈之后,刘誉也是知晓荀肃此刻正从庐江购置了一批物质,准备运回颍川。于是,二人也正好顺路,便结伴而行。
见来人与自家公子认识,公孙龙心中的警惕之意也完全放下,将马车开到荀肃的商队里,与荀肃一行人同行。
荀肃之前听得刘誉吹奏《梁祝》,也是对刘誉颇为欣赏,便邀请刘誉上了他的马车,探讨一些有关音律方面的知识。荀肃方才虽然自称不通音律,但不过是谦虚之言罢了。一番交谈之下,二人各抒有关音律方面的见解,关系也愈加融洽。
“子思,先前你曾说你吹奏的曲子乃是记载了一则颇为凄美的爱情故事,恕我孤陋寡闻,未曾听说过这个故事,还请贤侄替我讲述一番!”坐在马车上,荀肃与刘誉一番交谈后,也是对刘誉方才所奏的曲子甚感兴趣,不禁对刘誉好奇的问到。
听到荀肃问到这个问题,刘誉也是愣了愣。在后世的记忆,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起源颇为争议。一说乃是此故事是晋代兴起的,甚至有学者考究出了梁山伯的墓葬。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此故事应出自于汉代。因为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故此,刘誉也有些疑惑,不知该如何组织说辞。
想了片刻,刘誉便对荀肃回答道:“侄儿年幼时,曾听人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位梁姓少年在外地求学时,曾遇得一名女扮男装的祝性少女,二人在一起共同学习了三年,感情颇深。离别后,在机缘巧合之下,梁姓少年方才知晓祝氏居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