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宣布吴王夫差的罪状,号召吴国人民反对夫差。
这年三月,越军进军到笠泽。吴国也发兵迎击,两军隔江对峙。越国把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黄昏时,勾践命左右二军分别隐藏在江中;半夜时,二军击鼓呐喊,进行佯攻。夫差误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夜分兵两翼迎战。勾践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两路中间的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吴军大败。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三战于郊。越军几战皆捷,使吴*事力量土崩瓦解,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形势。吴军在笠泽战败后,退而固守姑苏。姑苏城坚,越军一时未能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使吴军在两年后终于势穷力竭。这时,越军再次发起强攻,攻进姑苏城。夫差率残部逃到姑苏台上,又被越军包围。他派人向勾践求和,但越国君臣灭吴之心已定。夫差在无望之中自杀而死。越国终于取得了吴、越之战的最后胜利。
………【第十五节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吴王阖闾大败楚国后,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第十六节 范蠡和文种】………
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
范蠡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范蠡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轁略,有圣人之资,更精通剑法,文武双全;然而不为世人所识。他便愤世嫉俗,装疯卖傻,佯狂癫狂,浪迹江湖。
越国大夫文种曾到宛县访求名士,文种跟范蠡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商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文种赏识范蠡,把他领回朝中,提拔他成为越国大夫。一直郁郁不得志的范蠡视文种为恩师,是他最尊敬的人。
那时候,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而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勾践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等夫差从黄池得意洋洋地回来,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大军攻进了吴国国都姑苏。吴国士兵远道回来,已经够累了,加上越军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士气旺盛。两下一交手,吴军被打得大败。
得胜回国,范蠡就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走前,留给文种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有一天,勾践派人给他送来一口剑。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第十七节 韩赵魏三家分晋】………
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10余个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晋国的政局。经过不断吞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