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总有一所会录取我吧。”可是当我准备申请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从来没有参加过托福和GRE考试,而这个时候距离申请前的最后一次托福和GRE考试只有三个月了。这三个月是我最辛苦的三个月——路透社的实习、新东方的暑假班,再加上新闻办的全国培训,身体处于非常透支的状态。10月份,我在一周内陆续考完了托福和GRE,开始了申请。由于上次申请失败的经历,这次申请我非常谨慎。我挑选了自己比较向往的8所学校,根据每所学校的情况认真写好了申请材料,赶在2005年圣诞节之前寄出。刚刚寄完材料,就传来爷爷在圣诞节去世的消息。我陪着妈妈度过了她最痛苦的一段时刻,回北京上完了寒假班,然后去三亚度假。三亚让我慢慢从爷爷去世的悲痛中走了出来,暂时忘记了过去的很多事情——不过,也把自己刚买的一个很好的相机忘在了那边。
回到北京的那天晚上,也就是2006年3月1号的晚上,我正在为丢相机的事情伤心不已,却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电话——我已经被这所学校提前录取。这是非常超出我意料的一个结果。因为哥大正是晓楠读书的学校,美国排名第9。我恨不得马上就告诉哥大我会去读书,妈妈劝我再等等。这个时候反而是最难熬的时候:一方面很想去哥大,一方面又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更好的机会。正好新东方在烟台、威海和青岛有一个巡讲,新东方多语种部的主任好友范猛叫上我和他一起去讲讲学习法语的心得。出差旅行让我暂时缓和了等待的焦虑。3月7号的晚上6点钟,去青岛海洋大学讲座前的5分钟,我最后检查了一遍邮箱,意外地收到了斯坦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及政策领袖专业的项目主任给我写的一封信,我知道自己被美国排名第4的斯坦福大学录取了,马上给曾为我写过推荐信的路透社北京首席记者罗朗写了一封短信,告诉他我已被他的母校录取。他的回信是:“你会发现,斯坦福有全世界最美的校园。”
说实话,我当时心里的斗争很激烈。在加州的小城和纽约之间,我更希望到纽约,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机会,但又有些舍不得斯坦福。
这个时候,其他学校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波士顿大学的通知陆陆续续都到了,除了哈佛。当时也没有在等哈佛。这所学校的网站上写着每年录取的竞争是多么多么惨烈,我想自己不可能会被这所美国排名第一的学校录取。于是每天就在斯坦福和哥伦比亚大学之间斗争来斗争去,实在是一个很难的决定。为了放松心情,我每天6点起床去北京的郊区学车,好暂时忘记这些事情。3月15号的中午学完了最后一节课,约好了路考,看看时间还早,就去新东方总部办了一些事情。正好范猛在办公室,大家约好一起吃饭。快出门的时候,也就是中午12点刚过,范猛关电脑的时候我说来查查邮箱吧。没有抱任何的希望,因为这个时候是美国东部时间深夜12点,没有哪个教授会这个时候给你写信。但是打开信箱,收到了一封哈佛的信。看标题看不出到底是录取还是被拒了。打开信,第一句话是:“恭喜您,经过认真考虑,您已经被我们录取。”后面写的是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我不用再选择了,我有机会可以去这所著名的大学学习了。
现在回想当时的整个申请过程,我似乎还有一些激动。最渺茫的希望慢慢变成了现实,我越发觉得人生的很多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最小的梦想也有可能慢慢变成现实。前提是这个梦想本身是可行的——如果一只大马哈鱼的梦想是爬到喜马拉雅山上去,这只大马哈鱼这辈子估计很难实现这个梦想了。现在回想当时的每一个场景,似乎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当时最受打击的时候,幸好自己没有放弃和消沉下去,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些机会,重新找回了自信;比如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尽量避免用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硬拼;比如多向身边朋友请教,很多人生重要的决定或许是在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获得灵感的。
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1)
人生会经历很多选择,有时候一个正确的选择会给一个人带来很大的发展机会,而一个不切实际的选择会让我们走很多弯路。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总是很难判断大学毕业之后到底哪条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究竟是应该出国、考研还是工作?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很难找到合适的朋友或者师长来咨询。首先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大学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职业规划咨询系统。在美国,在所有的大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