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拇砦螅�岫�拙俚赝频街葱胁棵拍切┏枷旅巧砩希�媸怯眯牧伎啵�
诏书最后,谈到了复兴佛教的具体方案:各州县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修建教区,资财可任其使用,不设限制。想出家的人无论长幼,只要是出于良家,乡里担保其品行端正,就可以任其出家。诏书里甚至谈到出家的人数:大州县50人,小州县40人,偏远的州县10人。从这一数字上看,小皇帝在恢复佛教之初,就记取了过去的教训,注意控制佛教的规模,但这种控制的有效性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丧失,不然,北朝就不会在100多年后,出现第二次灭佛运动。
此次兴佛之举,成为小皇帝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这件事情也显示了小皇帝出色的行政能力,这一举措显然大得人心。政令一出,复兴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很快,太武帝的灭佛成果就化为乌有。
此后,来自宾国的师贤应小皇帝之请,担任北魏帝国佛教的最高领袖“道人统”。据说,他在老皇帝“灭佛”期间,曾被迫还俗并借医术谋生,得以保全性命,但是他始终“守道不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新皇帝颁诏恢复佛教后,他立即同5位同辈,返回沙门队伍,并且很得皇帝信任。在皇帝的命令下,灭佛运动中被戴了“黑帽子”的有司,立即发挥出“先锋队”的作用,他们马上找来能工巧匠,按照皇帝的形象雕造石像,据说因为“纯诚所感”,石像的脸上、足下出现的部分黑色,竟然与皇帝身上的黑痣(也可能是胎记)一模一样。这尊按照皇帝陛下塑造出来的石像,被当作佛像加以供奉,这也是北魏帝国不成文的惯例。紧接着,文成帝兴光元年(公元454年),“先锋队”有司,又在皇帝的敕令下,为太祖以下的5位皇帝各塑造释迦牟尼立像一座,高达一丈六尺,耗费赤金25000斤。兴佛运动声势浩大,甚至惊动了外国僧众,不久,来自斯里兰卡(师子国)的5位僧人,也护送3尊佛像来到京城,给这里的佛教造像风格增添了某些异邦色彩。
和平初年(约公元460年),师贤去世,昙曜成为他的继任者。这位新“道人统”上任后,很快就向皇帝提议在京城城西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各镌刻佛像一尊,这一建议得到皇帝陛下的全力支持。因此,作为这场“兴佛”运动的成果之一,著名的云冈石窟开始雕凿,它的最大意义,就是为后世开创了一座世界级的佛教艺术宝窟。
相比之下,131年后北周武帝所进行的灭佛运动,则显得温柔而文雅。有趣的是,与北魏太武帝灭佛的直接原因不同,周武帝决定灭佛,并非儒、道两家口若悬河地攻击与围剿,而恰恰是因为当时一位佛教僧人卫元嵩对于佛教的指责。
据《续高僧传·卫元嵩传》记载,这位叫做卫元嵩的僧人,浑身上下似乎充满了江湖“术士”的气息。据说,卫元嵩幼年时就出了家。他的师父年轻时曾在后梁为官,后来出家到了蜀地①,随后到达长安受到帝王公卿们的推崇。因此,他十分体谅这位年轻弟子想要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的强烈欲望,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卫元嵩说:当今世人重传闻而轻眼见,所以要想博取名声,必须以“佯狂”的方式,才能达到目的。这个与“装疯卖傻”十分类似的用词,显然打动了这个少年僧人的心。此话出于他所崇拜的师父之口,又是师父的经验之谈,怎能不令他信服?于是,他真的按照师父的建议,“疯疯癫癫”地到处漫游,口中念叨着自己编纂的各种谶诗歌谣,给人造成他能预知未来的假象。而且在此前,他对于类似的“方术”也颇下了一番苦功。据说,出家后他对“阴阳历算”等民间“方术”很有研究,并小有成绩,而今学以致用也不是太难的事情。何况,装疯卖傻,更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师父的这一招的确很灵,卫元嵩到达长安后,很快迷住了很多人。当然,他对所结交的对象并不是毫无选择。他专门接近那些权贵,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们的信任。他到了长安后,干脆将僧衣脱掉换上俗家衣物,这很可能是为了更方便地出入各种场所。史书上曾将他与南朝梁武帝时的宝志和尚相提并论,主要就是强调他的神异与怪诞。
“如来”的刑杖(6)
他通过与这些权贵的交往,上勾下联,很快就为自己建立起“通天”的渠道,不久便受到周武帝的召见。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的某一天,他向皇帝上了一道折子,提出“省寺减僧”的建议。这份奏章,提出了很多对当时佛教完全不利的言论。他甚至向武帝建议“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这些建议,正中皇帝陛下的下怀。因为当时,寺院与社会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