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页)
而当时汉武帝头上还压着个太皇太后,现在虞景也被倚老卖老的朝臣压制着,不能尽展所长。
相似的处境,自然也就带来了比较甚至学习的余地。所以在座这些人,谁不想抓住这个机会,来一把借古讽今,通过对汉武时期政事的讽咏来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抱负,从而取得他的欣赏和信任,从此踏上青云坦途?
邱庭波站在人群之中,一边听着同僚们的种种高见,一边不着痕迹的观察皇帝的脸色,再与自己之前所思考的东西进行印证,只觉得许多东西,似乎都在这个过程中越发清晰起来。
他虽然也跟其他人是一样的想法,但也许是因为比旁人都更有底,所以现在并不着急出头,而是希望等大家都发表过意见之后,深思熟虑,总结了得失,再来开口。
当然,排在后面也有排在后面的坏处,毕竟理论就那么几个,大家说完了,若是不能有新的见解,就不免会表现得像是拾人牙慧。所以但凡心里有些想法的,都想争个第一。这让邱庭波在这些人之中,显得与众不同。
期间方老大人朝他看了几眼,忍不住微微摇头。他并不知道邱庭波胸有成竹,只以为他已经放弃了,所以才不去跟人争一时长短,心里自然是有些可惜的。
邱庭波没有注意到他的视线,就算注意到了,估计也不会放在心上。反正他这一路走过来,这样看他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早就习惯了。
现在正站在前面说话的,是翰林院今年刚来的新人,名叫吴嘉。
在这里所有人当中,他的身份最为特殊,因为他是皇帝登基之后,第一科取中的金殿状元。
方今天下,将每一科考中的进士,称作天子门生。如果按照这样来划分,那么这里所有人,只有吴嘉一个人是今上虞景的学生,其他人都是先帝的。这个特殊的身份,自然而然能让皇帝对他更加亲近,毕竟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更值得信任。
这也是吴嘉能够以修撰的身份,进入这个侍读团之中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他本人同样才华横溢。
在他之前,其他人都已经各抒己见,评价了武帝时期的各种为政方略,所以到吴嘉这里,可以选择的角度也就不多了。但他还是抓住了一个较为新颖的点——擢拔人才的渠道。
武帝一朝有过许多效果显著的政治措施,但这当然不是武帝一个人想出来的,跟他擢拔了许多人才也有关系。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人才选拔靠的是世代相传,或者由有地位的人开口举荐。但武帝不拘一格,不但开创了察举制度,而且只要自己能够碰到的人才,他都会任用。哪怕是卫青这种家奴出身的人,也能在他的手下焕发出将星的光芒。
而这一点,又能够暗暗与皇帝将吴嘉本人点为状元这件事相合,由此可见这位新科状元的巧思。
所以在他说完之后,虞景也满意的点头。
然后他才视线一扫,落在了邱庭波身上,“这位便是邱太傅家的孙子?朕瞧着你怡然自得,似乎胸有成竹,想来自有见解,何不说出来,让众人点评一番?”
邱庭波精神一震,是生是死,就看这一遭了。
他站出来,对皇帝拱手行礼,然后才开口道,“谥法曰:克定祸乱曰武。纵观武帝一生,功勋卓著:在内设置中朝和十三州部刺史,颁行推恩令,将许多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大大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在外则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逐匈奴,终汉一朝,疆域几乎便是以此而定。此外还有许多创举,影响深远,不能尽数。”
“然而即便英明神武如孝武皇帝,晚年时亦有‘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之语。其崇信鬼神,求仙问道,以致穷兵黩武,又有巫蛊之祸,卒为后人所弃。此是何故?”
“高祖皇帝曾言:开疆易而守成难。因此需得一地便治一地,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使疆域之内,百姓安居而乐业,四方闻之,亦蜂拥而至。如此,何愁国之不治?何愁疆土不广?何愁基业不稳?”
在高祖皇帝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征战过程中“打下一地治理一地”的这种理论。他要的并不是大片的江山土地,光是有土地,上面没有百姓,那就跟没有没什么分别。
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举措,到后来大魏军队已经成了民心所向,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有百姓夜间偷偷出来为他们打开城门,有当地官府直接出城投降,也有士绅富族领头与他们谈判归附……高祖皇帝曾经一日之间连下十二城,若不是中途赶路用的时间多了些,望风而降的城池只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