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大军分水陆两路下江南。二月初二,围攻南京;十四日,就攻克南京。随后分军攻克镇江、扬州。随后太平军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正式建立政权。计自金田起义到此时,太平军只用了两年三个月,就席卷长江,截断了清朝的漕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
至此,太平军前期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进入鼎盛时期。
战略抉择(1)
诸葛亮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高卧隆中,未出茅庐,就已经预知三分天下。这个战略眼光比他后来所获得的多个具体战役的胜利都有价值得多。三足鼎立五十多年的格局,由此开创。
所以说整体战略是个大问题。
太平军在发展壮大之后,在发展战略问题上也遭遇了瓶颈,他们内部的争论和最终的选择,决定了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
在太平军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太平军内部对于前途问题有过很多争论。早在攻打桂林不克之时,就有人不愿意离开老家广西,想继续在广西境内转战。但是当时广西境内战略态势实在过于恶劣,幸亏杨秀清有远见卓识,决定全军进入湖南。后来攻克武昌后,关于前途问题曾经有一场大讨论。武昌地处九省通衢,是战略要地,本来可以在此稳定政权,但当时有欲北上襄樊至河南进取中原者;有欲西进入川者;有欲沿江而下取金陵者,众人议论纷纷。
后来是杨秀清使出“天父下凡”绝招,才力排众议,决定进取金陵。
洪秀全本人是打算北上河南进取中原的,其实一直到攻克南京的时候,洪秀全仍然有这个打算,而且支持这种战略的大有人在,将领罗大纲就曾说:“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至皖、豫一出。”不过洪秀全最终被杨秀清说服,入主南京,正式定都。据说促成杨秀清下终极决心的,是一个湘籍老水手的言论,此人力谏东王: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今得江南,有长江天险,又有船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又派兵北伐西征,巩固政权。其中石达开的西征获得巨大胜利,而北伐则由于过于孤军深入,被清军全歼。太平天国究竟是不是应该定都天京,以及定都天京后的战略抉择,一直是后人争论的话题。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太平军当有两种选择:一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效法明末的李自成,直逼北京;二是在南京建都,在江南一带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军事上要抵御清军的进攻,经济上要发展生产积蓄力量,政治上则要建立自己的政权,与清廷划江而治。然后等力量积攒到足以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时候再攻打北京,平定天下。这两个方案仔细分析其实是各有利弊:若全力北伐,就仍然只能采用流寇战术。而清廷肯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北京,太平军当时虽然声势极为浩大,但是能不能击破清廷倾国之力所做的防御和围追堵截,尤其是面对以僧格林沁为代表的蒙古骑兵之时,胜负很难预知。毕竟当时的清廷虽然国势衰退,但与黑暗透顶的大明朝相比,还是具备很强实力的,因此李自成式的孤注一掷能不能成功是个问题。
如果留守南京发展根据地,走的就是朱元璋的道路,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也。但是太平天国的斗争形势和朱元璋当时所面对的形势不可同日而语:朱元璋那时天下大乱,陈友谅、张士诚等群雄并起,元朝顾此失彼,焦头烂额,所以朱元璋采取这种卞庄刺虎的策略可以说是十分明智;然而太平军所面临的形势却几乎是自己孤军奋战,虽然北方有捻军等起义友军,但是都不成气候,对清廷的牵制力并不是很大,清廷能够集中全部力量来对付太平军。这样一来,究竟能不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也是个大问题。
当时的太平军中洪秀全是教主、精神领袖,而实际主理军政大事的是杨秀清。从杨秀清最终的选择来看,他选择的策略是:留守南京,派北伐军进攻北京,又派西征军开拓疆土,建立根据地。后人对此多有诟病,认为孤军北伐是军事上的冒险和赌博,留守南京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等等,这些说法当然都有道理,但是并没有说出问题的关键。
北伐的决定应该说是没有错的,关键是杨秀清把北伐的目的给定位错了。根据当时的形势,如果北伐从总的战略上来说是采取一个对清廷以攻为守的态势,威胁北京而不真的一定要攻打北京,然后北伐军争取在豫、皖一带站住脚,建立根据地,逐步向陕、晋、冀、鲁发展,则完全可以起到牵制清军力量的作用,为江南主要根据地的开拓争取时间和空间,还可以和天京方面互为犄角之势,相互呼应。以北伐将领林凤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