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这个结论是如何作出的呢?林则徐到了广东,与英国人打过一些交道之后,还是了解了不少情报的。从史料上看,当时林则徐至少雇了四名翻译为他翻译英文书报,林本人也很重视这些情报,把情报整理编辑成册,以供随时阅读参考。在对西方世界了解极其模糊的大清朝,作为一名天朝的封疆大吏,钦差大臣,能做到这些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然而可惜的是,即使是了解情报最多、最详细的林则徐,对于即将爆发的战争也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相反,他从他了解的情报中倒得出了英国人不敢开战,只是虚张声势,企图进行军事讹诈的结论。首先,林则徐从情报中已经大概了解了英国的地理位置、国家大小、军队和舰船数量等等情况,但是林则徐没有亲眼见识过英军强大的近代军事力量,仅从这些字面数字的比较上,很容易就得出了英国远远比不上大清朝强大的结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他看来英国距离大清达六万里之远,如果英国人劳师远征,主客之势,众寡之数实在过于悬殊。其次,从情报中林则徐了解到英国是以贸易为立国之本的,对华茶叶贸易利益尤大。因此他又认为,即使断绝了英国鸦片贸易的利益,仅仅为了正当的贸易能够继续进行,英国也要慎重考虑,不会轻易开启战端。对于这一点应当注意的是,林则徐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他认为英国开战必败的基础上的,他并没有想到如果英国获得了战争胜利,正当生意和鸦片生意都将获得巨大利益。
在他看来,天朝在战争中会失败是不可想象的。再次,他注意到了情报中介绍的一些英国人士反对鸦片贸易的声音,并且对英国女王要求商人们遵守中国法律的规定格外重视,甚至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都有所谈及。据此他认为,鸦片贸易不过是一些不法商人勾结英国驻印度等地的地方官员所做的非法勾当,并非英国的官方意思。而他根本就无法想象,英国社会的民主与法治导致了上述情况的产生,而这些情报所反映的事实并不影响英国议会和政府做出对华用兵的决策。最后,他还分析过在华的英国鸦片商人的背景,认为这些人都是一些散商,并无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他还提醒道光帝说,义律此人常年在华,对大清的局势颇为了解,算得上是个中国通,他听说有“边衅”之论,就借此讹诈,希望道光帝不要上当。在给其密友广东巡抚怡良的信中,林甚至对义律的强硬态度表示出无法理解,认为“然替义律设想,总无出路,不知因何尚不回头”?这就是在电影中忧国忧民一脸正气的林则徐!然而他已经是在当时的大清朝对英国最了解的一个人了!就在这样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大清朝遭遇了鸦片战争。
开战:仿佛见到外星人(1)
面对科技比自己发达很多倍的外星人,人类简直不堪一击。但是最终凭借着孤胆英雄的神勇,人类最终还是战胜了强大的对手,保护住了自己的家园。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情节。
可惜,电影里的美好终究是一种虚幻,现实是残酷的。大清朝的将士们再英勇,也无力扭转整个战局。
战争的整个过程颇为复杂,难以一一详述,在此只选择几处重点谈谈,以助于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形。正式的战争始于1840年7月5日的定海之战,然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开始动用武力。1839年6月虎门销烟后,局势愈演愈烈,双方围绕着英国商人具结保证不再走私鸦片、英国水手将中国村民殴伤致死和续缴新近到来的鸦片等问题先后发生多次外交对抗。1839年9月4日,义律到九龙要求中国官员供应食物,被拒绝后下令开炮,此为双方对抗诉诸武力之始。
由此至战争正式打响,共九个多月时间里,据林则徐的奏折中称广东沿海共发生战事七起,但由于当时作为天朝官员的林则徐并没有近代外交知识,他是把清军扣查鸦片船等并非两国交战的事件也算了进去,再加上还有误烧西班牙商船的事情发生,所以所谓的七起战事实际上仅有两起是中英双方国家武力的对抗,一次是9月4日的九龙之战,一次是11月3日的穿鼻之战。九龙之战时,英国远征军还在从地球另一边长途跋涉到中国的路上,此时义律手下正式军舰仅有印度总督应其邀请派来的窝拉疑号一艘,其余均为装载了火炮的商船。当日义律和窝拉疑号舰长士密率三艘小船到九龙索要食物,未达到目的后士密下令开炮,双方交火后英方增援,但窝拉疑号因为风停无法靠近参战,英方增援船只均为火力不济的商船;清军则是以海岸炮台为依托,水师三艘师船作战,将士奋勇,最后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