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不如此,《圣经》中以扫的母亲甚至戴了鼻环,印度这一习俗也很很常见,不知为何中国人这方面倒是很“朴素”,或许与秦、汉前后的“文化大革命”有关。另外中国的儒教本身就有崇尚朴素的审美观,使得中国人渐渐革除了这些妆饰习惯,只有在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还能看到些遗风古韵。 玛雅人男尊女卑,长幼有序,是个极端的道德社会,沿着中国的线路再回到中东古代依然是一条完整的道德伦理序列线。 玛雅人中间,婚姻家庭的组成与中国一样凭媒妁之言,另外他们有娃娃亲的嫌疑。他们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定亲的女婿必须在新娘家里打7年的长工!为老丈人服务七年可能是个古老的风俗传统。远在中东的古代,雅各曾经对舅舅拉班说:“为你的两个女儿服事你十四年” (《创世纪》31:41),第一个七年不得已被舅舅掉包娶了利亚,又做了第二个七年长工才娶到心爱的拉结。 看玛雅人的历史越多,越发现玛雅由于与世相对隔绝而得以保留了许多远古积习。比如日本男人相扑时的兜裆布,在玛雅这里完全可以找到不折不扣的玛雅版,在石刻上面都能轻易找到一些图片。 另外一个“巧合”是,中国人有“天子居处有九门”的习惯,玛雅人似乎有同样的讲究,在巨大的蒂卡尔广场南侧耸立着一座巍峨的“九门宫”! 在印证玛雅人与以色列人联系的同时,我也想再次阐述我对《圣经》的这个观点:《圣经》是一本历史书籍,一本严肃的祖谱,并且其中得以记载的家族都是王公贵族,他们绝非平民和普通的牧羊人,否则他们就没有足够的财力与智慧在全球有计划地开辟殖民地。曾经统治埃及几个世纪的喜克索斯人或“牧羊人王朝”就是希伯来人,他们中最伟大的代表就是亚伯拉罕、雅各、约瑟、犹大等人,到远方开垦处女地的并与我们中国人有直接关联的先祖就是他们的亲人:夏甲、以实玛利、以扫、犹滴、犹大家族、但人家族等,当然首先是亚伯拉罕以及他们的祖先挪亚。 以上玛雅信息参考书籍为林大雄先生的《失落的文明:玛雅》。如此多的相同之处,还是没有让林先生怀疑到玛雅人与中东的文化联系。在《发现与思考》一章中,林先生断然否认了关于“玛雅文明外来说”的观点,但林先生却没有给出否定的证据。我看到的只有林先生对玛雅文明的炽热感情。林先生认为玛雅外来说否定了玛雅文明的独立价值,我认为这个认识是片面的。无论玛雅的文明根源来自哪里,都不影响玛雅文明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对象的成立。从某种角度讲,恰好是这个外来说才是玛雅研究会成为一门未来显学的基础,因为玛雅是整个人类从中东外迁最远的一个终点,这个特点使其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它是全球(主流)东迁的一个最不可缺少的证据,只有证明了玛雅人也是从中东而来,才能说明这个体系的完满。我们从以上已经看到,由于玛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另外至今玛雅人后代依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他们是活化石,研究他们将是揭开人类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基点,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文明都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文化革命革除了原始特征而失去考察的价值,玛雅人成为罕见的纯洁的“少数民族”。并且由于3 000年前的全球文明基本上都没有完整的历史文献保留下来,即便要探求古埃及与以色列人的一些宗教和政治关系,恐怕最简便的方法也是到玛雅人中间去探寻了——这是一条不可多得的活的捷径。  
《向东向东,再向东》之创世记(16)
无论外来说还是自发说,轻率地给出这一定义都不是严肃的学术行为,客观地把历史事实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从而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才是每个历史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林先生在书中罗列了以下几种曾经有过的玛雅外来说,总结他们为“文明扩散说”: “(有人认为)……美洲所发现的任何高级文明的特征都可以溯源到欧洲或其他大陆上某个更早的文明。一定是埃及人、或腓尼基人、或斯堪的纳维亚人、或罗马人、或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中的流放者,甚至可能是传说中的大西洋城亚特兰提斯覆灭时逃出避难的人,修建了那些遗址。滑稽的是两位荷兰学者还争执不下,一个宣称斯堪的纳维亚人是美洲人祖先,另一个义愤填膺地坚持2 500年前居住在黑海边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塞斯人才是美洲始祖。更有甚者,不少人认为北美印第安人是《圣经》中所提到的失散了的以色列部落的后裔。 “前述那几位踏访过玛雅城市遗址的人也不知道究竟谁是这些建筑的修造者,但大多坚信一条:肯定不会是居住在这一带的玛雅人修建的,因为他们过于愚昧,不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