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在此等列国纷争王室陵夷封建制度日趋崩溃之际,孔子的教义自然不难了解,尤其是孔子以礼乐恢复封建社会的用心之所在。孔子的教义我认为含有五项特点,对了解儒家教义上至为重要。
(一)政治与伦理的合一
孔子特别重视礼乐,关心道德这些方面,西方人往往不甚了解。可是把孔子心目中的社会秩序表现得更好,再没有别的字眼儿比〃礼乐〃一词更恰当了。孔子回答弟子问为政之道时说(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汝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谓举礼乐之道而施之于政事。见《礼记》第二十八《仲尼燕居》)听孔子说这种话,似乎过于幼稚天真。其实从孔子的观点看,这也容易了解。我们若记得孔子对〃政〃的定义是〃政者正也〃,自然不难了。换言之,孔子所致力者是将社会之治安置于道德墓础之上,政治上之轨道自然也由此而来。《论语》上有这样的对话:
第7节:第一章 导言(3)
或问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换言之,孔子差不多可算做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因为他的最高政治理想在于社会上大家和睦相处,因此管理社会的政府已然没有必要。这个意思在这几句话里,也暗示出来,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但是如何才可以达到此等无讼的地步呢?他在后文里另有说明。但是切莫误解的是,孔子为政最后的目的,与刑罚礼乐的目的是相同的。在《礼记·乐记》中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孔子从不满足于由严刑峻法所获致的政治上的秩序,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政治上孔子认为有两种等级,他曾说,齐国再往前进步,就达到鲁国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达到了第一阶段的治世;鲁国若再往前进一步,就达到了真正文明地步,也就是达到了第二阶段的治世。
(二)礼……理性化的社会
儒家思想,在中国也称之为〃孔教〃、〃儒教〃,或是〃礼教〃。西洋的读者会立刻觉得礼字的含义比纯粹的礼仪要复杂得多,或者觉得孔子的思想是一套假道理。我们对这个问题必须严正从事,因为〃礼乐〃一词在孔门著作里屡见不鲜,似乎包括孔子对社会的整套制度,正如〃仁〃字似乎包括了孔子对个人行为的教训精髓一样。〃礼乐〃一词的精义及其重要性,在本书后面将有详尽的讨论。现在只需要指出孔子自己对〃政〃与〃礼〃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政是〃正〃,而礼则是〃事之治也〃(见《礼记》第二十八)。中国这个〃礼〃字是无法用英文中的一个字表示。在狭义上看,这个字的意思是〃典礼〃,也是〃礼节〃,但从广义上看,其含义只是〃礼貌〃;在最高的哲学意义上看,则是理想的社会秩序,万事万物各得其宜,所指尤其是合理中节的封建社会。如前所述,当时的封建社会正在崩溃当中。
孔子力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乃致力于恢复一种社会秩序,此种社会必须人人相爱,尊敬当权者,在社会上公众的拜祭喜庆,必须表现在礼乐上。当然,这种拜祭的典礼一定是原始的宗教典礼,不过我们所谓的〃礼教〃,其特点为半宗教性质。因为皇帝祭天,这是宗教性质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则是教导百姓在家庭生活上,要仁爱守法敬长辈。在祭天,祭当权者的祖先、祭地、祭河川、祭山岳,这等宗教性的祭祀则各有不同。在《论语》与《礼记》上有若干次记载,记孔子并不知道这些祭挽与皇室祖先的意义,如果知道,则治天下便易如反掌了。在这方面,儒家的思想类似大部分摩西的戒律,若在儒家的教义上把孔子与摩西相比,则较与其他哲学家相比容易多了。儒家所倡的礼,也和摩西的戒律一样,是包括宗教的法规,也包括生活的规范,而且认为这二者是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孔子毕竟是他那个时代的人,他是生活在正如法国哲学家孔德所说的〃宗教的〃时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