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李世民:魏征,你到底要说什么?
魏征:我要说的就是,陛下是想做一个明君,还是一个暗君?
李世民终于掩饰不住自己的不耐烦,站起,在殿内快步走着,然后突然转回头来对着魏征:我们现在在商讨削减封王的事,没有工夫再来议论我做皇帝的得失。
魏征:陛下难道不明白?这个问题不回答,我看也没必要再讨论削减封王的事了。
李世民:好,那你告诉我,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
魏征一副悠然自得、慢条斯理的样子,和焦躁的李世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君,兼听者也;暗君,偏信者也。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你说“偏信则暗”是吗?那我问你,我为什么要听你魏征一个人的,我这不是偏信吗?
魏征眼睛一亮,显然他已经达到了目的:臣正是此意。既然陛下以为削减封王是大事,就不该只和魏征一人商讨此事。
李世民:(对宦官)把房玄龄、长孙无忌他们都叫来。
魏征:陛下又错了。
李世民:我怎么又错了?
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心里怎么想,陛下心里早就清楚了,叫来也无非只能商量些无关痛痒的细节。
李世民: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魏征:兼听,不是只听顺耳的话。那些反对削减封王的老臣怎么想,陛下也该听听。
贞观之治 第二十一章(3)
李世民:这次是你错了。听他们的话,只能动摇削减封王的决心。听了有什么用?
魏征:不听他们的话,怎么能知道削减封王的难度,怎么能知道削减封王带来的后果。这些都不弄清楚,就开始削减封王,恐怕陛下也太一厢情愿了吧。
李世民:削减封王的后果和难度,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魏征:恐怕没有陛下想的那么简单,不听听那些受此事波及的人的想法,怎能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
李世民:好吧,那你说,我该听谁的意见?
魏征:我为谏议大夫,权责也就到这里了。剩下的事,我看陛下还是去找房玄龄他们商量吧。
李世民:我看,我什么时候任命你为参与朝政。有了参与朝政这个职位,你说话就比现在更方便了吧?
魏征:臣在此谢过陛下。
李世民、房玄龄、长孙无忌三人在讨论。
房玄龄:陛下真的下决心了吗?
李世民:我的决心早就下了,只是找不到恰当的方法。如果突然宣布削减封王,必定引起朝野的动荡。已经乱了一个罗艺,不能再乱第二个了。
长孙无忌:陛下现在可有什么想法?
李世民:我想,第一步是要并州为道,将所有各省合并为十道。这一步走好了,下一步就好说了。
房玄龄:(惊诧地)十道?
李世民:怎么了?
长孙无忌:是不是太少了点。
李世民无奈地叹了口气:不能再多了。
宣旨官宣旨:圣旨,大唐皇帝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一、关内;二、河南;三、河东;四、河北;五、山南;六、陇右;七、淮南;八、江南;九、剑南;十、岭南。
大殿中群臣议论纷纷。
李世民:户部算了一笔账,现在几十个郡王,有封土,有人口十几万,他们的僚属借着郡王的势力,侵犯州县,势力不可小视。今天,诸位来议论。
裴寂:武德年间,封王无数,是因为隋朝的教训,恐怕一旦发生不测。封王因为是朝廷封的,他们会出来屏藩朝廷。
房玄龄:晋时何尝不是如此,到头来,反是这些封王葬送了江山。户部的奏章已经都看过了。诸位都从隋朝过来,有目共睹。
萧瑀:封王各有不同。有的是赐姓封王,有的是立功封王,有的是太上皇的族亲,不过大多还是当初打天下,为了笼络人心。要分辨具体。
杜如晦:臣以为,今天的议论是要不要处置,还未到如何处置的地步。
魏征:我看要不要的话题已经没必要再议论。朝廷已经无力再负担这些封王。我看不如直接商议怎么处置,免去很多麻烦。
许多大臣听到魏征的话,都面带愠色。
李世民:同朝为官,我面前只管议论,不要计较。隋炀帝只听虞世基,谁的话都不听,结果是丢了天下。诸位不要当无口君子。
裴寂受到鼓励:阳关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