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ǖ匚剩何�俗拥淖龅讲晃ケ掣盖椎拿�睿�磺刑�痈盖椎拿�睿�遣皇强梢运阄�⒆幽兀俊笨鬃泳�镜厮档溃骸罢馐鞘裁椿澳兀≌馐鞘裁椿澳兀 �
昔者,天子有争臣①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②;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③;士有争友,则身不离④于令名⑤;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注释】
①争臣:诤臣,直言劝告的臣子。
②国:此处指诸侯所治邑。
③家:此处指大夫的食邑。
④不离:不失。⑤令名:美名。令,美好。
【译文】
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元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享福,蒙受恩泽;元首如有过失,则全体人民受到祸端。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但不会是无道昏君,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便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即使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家。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偶尔有差误,有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利弊,也不会失掉他的家园。为士的,虽是最小的官员,无部下可言,但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然能够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作为父亲的,如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纠正,那他就不会做错事,自然也就不会陷于不义了。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无论君臣与父子,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是非利害,明确劝告。父亲若不从,为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使触怒被打,也不能怨恨;君王若是不从,为人部属的,还当极力进谏,即使触怒受处罚,也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做的事情,必须要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地听从,那就陷父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解读运用
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经言札记】
逆子和叛臣经常被人们用在一起,在中国被算作是罪大恶极的两类人。但是父亲和君王也经常有不对的时候,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王无道则伐之”就是说要讨伐昏君,替天行道。那么,父母有过当然不能一味地顺从,如果一味顺从那就是愚孝。
【故事演绎】
不让父亲知道的毛泽东
毛泽东在陕北时曾经把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告诉给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中讲述了他对父亲的一些反抗。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脾气有些暴躁。因为没有多少文化,父亲对毛泽东有的时候免不了打骂。 。 想看书来
不可不谏诤—谏诤章第十五(2)
1900年,毛泽东满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送去念书,当时的私塾老师是邹先生。毛泽东读书很聪明,虽然私塾老先生很严格,经常打学生,比如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但是毛泽东从来没有被打过。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毛泽东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毛泽东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毛泽东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就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毛泽东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回来看到了。他非常生气,把几个学生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毛泽东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毛泽东转身就跑了。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