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页)
,不准饮酒抽烟,不准去酒吧和卡拉OK厅,连女童子军也不准参加。父亲常对她说:“女孩子形象十分重要,不然将来没人娶你。”
对父亲的话,陈慧娴可以说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她在学校里十分活跃,田径、辩论、朗诵等有可能出尽风头的活动,一个也不落下,回到家里就变成了“乖乖女”。
不过,陈慧娴的父亲还算是开明人,陈慧娴中学毕业后想当歌手,他并没有强烈反对,只是警告陈慧娴不要学坏。
陈慧娴在读中学时,经常参加校际歌唱比赛,被经理人兼唱片监制安格斯看中,约她试音出唱片,于是她顺利地走上了歌坛。安格斯根据陈慧娴的声线,精心为她写歌,第一张唱片叫《少女杂志》,反应很好,陈慧娴很快就在歌坛脱颖而出。
后来有杂志说她和安格斯拍拖,其实是子虚乌有。陈慧娴感谢安格斯发掘了她,但与他却绝对没有儿女私情。不久她转到宝丽金唱片公司,很快就与比自己大8岁的唱片监制区丁玉好上了。
区丁玉是大牌歌星张学友的唱片监制,这时又兼做陈慧娴的唱片监制。陈慧娴和区丁玉拍拖,最初是不敢让父亲知道的,陈慧娴说:“如果他知道我小小年纪就拍拖,一定会打死我。”
父亲常告诫她说,一定要找个最好的男人才嫁,否则就一辈子留在他身边。所以,当区丁玉向她求婚时,她思考再三,还是拒绝了,她把不准区丁玉是不是“最好的男人”。不久,她就抛下区丁玉,独自跑到美国读书去了。
正是欲红未红之时,陈慧娴却突然宣布暂别乐坛,重返校园。当时舆论不光大炒她与区丁玉的恋情,更说她傻,也有人说她这是借机宣传自己,预料她不到一年必重返乐坛。
事实上,陈慧娴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专心读了四年书,直至考取了心理学学位才回到香港。
陈慧娴毕业时,父母专程到美国参加她的毕业典礼。不过,她却在宿舍和父亲吵了起来,她说,这次争吵的意义不在于谁对谁错,而是证明经过四年的独立生活,她已经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和立场,她在向父亲“宣告独立”。
陈慧娴回香港时,香港乐坛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辈歌手有的已逐渐淡出歌坛,如梅艳芳;有的已嫁作人妇,如叶倩文。陈慧娴只能与郑秀文、杨千烨等后辈歌手较劲。
她发现自己和这些歌手有很大的不同,80年代的歌手不多,她当年很轻易就“红”了。但90年代新人辈出,竞争激烈,新人的经历比她丰富得多,她们不但会唱歌还会处世,更懂得钻营。
她和其他歌手根本不熟,每天就是唱歌、录音或者搞宣传,简直觉得自己不是娱乐圈中人。因此她常常感到寂寞。
1995年,陈慧娴回港后推出的第一张个人唱片就叫《我寂寞》,主题歌《我寂寞》是一首有点伤感的爱情歌,多少反映了她当时的心情。陈慧娴的第一张卖得很好,但第二张只卖了8万张,第三张则只有5万张。这时她很有些紧张,以为歌迷已不再接受她了,后来她发现其他歌手比她更惨,有的唱片只卖出几千张。
这时她才明白,唱片市场已风光不再,她还算幸运,有当年的老本可吃。
这时又有人为陈慧娴惋惜,歌手当红时一刻值千金,她却用四年去学与唱歌无关的什么心理学。而她说:“我想这是命运的安排,以前我因喜欢唱歌而唱歌,从没想过会当上歌手,后来被人发掘走上乐坛,想的也是赚钱去读书,可谓志不在唱歌,所以我没有后悔。”
1996年,陈慧娴突然从宝丽金唱片公司跳槽到新艺宝唱片公司,有人猜测她是不愿与新加盟“宝丽金”的李惠敏正面交锋,但陈慧娴坚决否认。陈慧娴在“宝丽金”十年,一直受到公司的重视,但是她感到很孤独,因为没人“管”她,出唱片、设计形象、选歌等等都由她自己做主。她觉得不能在一条死胡同里原地踏步。到“新艺宝”后,她决定改变歌路,尝试唱一些快歌。她的《爱恋二千小时》,用十首歌来描述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可算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除了唱歌,陈慧娴还拍广告,她笑的样子很甜,颇受广告商的欢迎。
与区丁玉分手后,在美国读书期间,陈慧娴认识了不少不负责任的男人,他们享受性爱,却不愿为爱情和家庭负责,于是又觉得区丁玉是好男人。但这个好男人很快就和另一位“乖乖女”结婚了。
陈慧娴的第二个男朋友叫Michael,是广告公司的制作总监。1995年,他负责陈慧娴的新唱片《我寂寞》的美术工作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