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页)
大局为重,呼应广大民众的心声,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改反蒋抗日为逼蒋抗日,多次呼吁停止内战,请求一致抗日。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阴谋与罪行,向全国各界人士宣扬爱国理论,支持和领导工人与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得到了广大民众,以及大部分地方军队的称赞与支持,为抗日名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秘密策划进行兵谏,在西安临潼华清池扣押了蒋介石以及陈诚等一批民国高级将领,意图逼蒋抗日,引发西安事变。周恩来等人主张不与南京政府对立,争取形成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促使*中央采取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与蒋介石达成合作协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中华民族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937年7月7日夜,驻扎在中国北平近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为名,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附近的宛平县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遭拒后,突然向中国守军第29军发起进攻,第29军37师219团在团长吉星文的带领下奋起还击。7月30日,北平和天津相继失陷。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中华民族抗日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为表明抗战决心,发表《庐山讲话》,宣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牺牲一切之决心。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抗战的重大决策,包括建立对日作战的中央军事指挥体制;实行全国军队总动员,实行战时征兵制,训练新兵;召开全军国防会议,制定作战方案,划分若干战区;将国民经济转向战时轨道;以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的抗战决策。战事随之一触即发。
作者题外话:在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中,作品概括性地描述了当时的重要战况和局势,谴责了日军犯下的的一些暴行。具体到拍摄电影时,可以将此段史实按时间顺序在故事情节中进行穿插,出于对日军野蛮行为的愤慨,电影在表现这段画面时,最好用真人重新上演一遍,以达到重现历史的真实效果。今日的中国已非昔日可比,如果日本胆敢继续轻视中国,他就会发现自己在中国面前依然是一个学生罢了。日本过去是中国的学生,今后也仍然会是中国的学生,他的所做行为只是对昔日的老师权威的一种反抗。当然这种反抗也是值得赞赏的,因为这意味着日本独立人格的体现,日本曾是中国的文化附属国,但它有勇气跳出这一身份,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文明形态,令人感慨万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二章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川军代表刘湘电呈蒋介石,请缨抗战,同时通电全国,请求一致抗日,并亲自随军参战。当年年底,刘湘病危住院,发表元旦献词《长期抗战中的四川》,随后留下遗嘱,要求川军抗战到底,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激励川军将士奋勇杀敌。1月20日晚,刘湘因胃溃疡病吐血身亡,时年48岁。国民政府予以刘湘国葬,追封陆军特级上将。
在刘湘的号召下,四川军界停止内乱,一致调转枪口朝外,准备为国而战。四川青年与学生踊跃参军,补充兵源,民众亦倾其所有,为军为国出力。商界向军队大量捐赠物资军饷,农民取出大担积粮捐作军粮,手工业者昼夜为士兵赶制军服,兵工厂迅速为军队更新装备武器,妇女组织成慰劳团,向军队提供大量后勤服务。四川军民满腔爱国热情,积极为抗日卫国战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37年9月5日,四川民众在成都少城公园举行欢送川军出川抗战大会。川军将士代表一一在会上宣誓,表示失土不复,誓不返川。四川安县模范父亲王者成将三个儿子送入军队,并且赐旗一面,旗曰: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大会气氛庄严肃穆,军民皆挺胸抬头,目光坚定沉着,投射出川军血战到底的决心。
随后,川军奉命分三路开赴抗日前线,第一路第22集团军由邓锡侯率领,进入山西境内对日作战。第二路第23路集团军由刘湘率领,参加南京保卫战。第三路由川军将领杨森率领第20军,参加淞沪会战。三路川军共6个集团军,14个整编师20余万人。在随后的战斗中,川军虽然装备简陋,但始终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给予日军心理恐惧和巨大杀伤,为川军争得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