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页)
阳光文化的抒情方式
�
阳光文化提出的口号是“以娱乐传播教育,借信息照亮生活”。这就是阳光文化的抒情方式,或者说是阳光的文化精髓。
从一开始阳光文化就给成人的世界打造出一副可以随意拼凑的七巧板,任何一个喜欢杨澜的人都可以在阳光文化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抒情方式。但阳光文化毕竟不是杨澜讲述的童话故事,所以,杨澜只能全力以赴编织阳光的文化霓裳。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句老话放在《杨澜访谈录》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为了使节目更加有独创性,也为了挖掘被访者的内心与情感世界,杨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杨澜在阳光文化的理念定位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
变是为了适应,变是为了生存,变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从杨澜的变化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来阳光文化和以后即将所要走的文化轨迹。
比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里,如果杨澜采访的是政治家,那杨澜就应该懂得政界的语言,所以杨澜以“变”求新,“新”则富有灵气。
如果采访的是学者,杨澜就应该了解学者的思维方式和讲述习惯,这时候杨澜以“变”求实,“实”则精力充沛。
所以,从那个时候杨澜就发现,哪怕都是英语,或者都是中国话,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语言都有完全属于自己学科的语汇系统,甚至包括每个句子的结构方式、词的选用,同样是在求教对方,它的语言系统都完全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发现对杨澜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刺激,这就需要杨澜全新改变自己的抒情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学科精英。
比如杨澜今天要采访索罗斯,明天要采访奥尔奥莱特,就是这种政经人物,都是重头人物。那么在采访之前,杨澜就必须要准备充足的功课。这跟原来做主持人不同了。原来做主持人做人物采访时,导演都会提前给你一个提纲,杨澜按照提纲上的问题直接发问就可以了,自己完全不用操心。现在变了,一切都要从自己开始。也正是这种身份角色的定位转变,让杨澜从那个时候起就特别强调做采访前的准备功课。这样的作业让杨澜的采访慢慢地在圈内创出了名气,很多人都说:“杨澜就是强调做功课。”
笨鸟先飞,可以成功。如果是一只聪明的鸟先飞,结果一定是让别人望尘莫及。
杨澜相信人在智商上没有太大的差别,杨澜也不相信做访谈节目是靠灵机一动的什么小聪明。所以杨澜做功课,一直用学生的心态来制作节目。杨澜说:“虽然我在现场的提问大概只有40%左右是事先准备的,60%都是即兴来问的。但是你在事先做好对这个人物和所谈话题的了解,我觉得一定要有一种学术的要求。这也是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受到美国大型新闻访谈类节目的工作程序的影响。比如说他们采访一个国家领导人,他们的文案是按尺来算的,很厚的,而且他要把对这个领导人了解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学者都要来谈,这样他才能在一个小时内问出最有水准的问题。”
杨澜一年要采访104个不同领域里的领军人物,每周访谈2人。可以想象杨澜要做的功课将会有多少,准备的资料有多厚。
在当前访谈类节目乱如诸侯争霸的今天,杨澜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明确了自己的抒情方式,那就是用一种有别于其他访谈类节目的方式来做自己的人物访谈。更多的去注重人文的东西,比如说人的独特的经历及在这些经历中产生的独特的想法。杨澜想通过这样的节目给大家一点启迪,给自己一点启迪。
真实是杨澜一贯的原则,体现在电视节目上就有了杨澜的谈话风格和电视定位。所以,杨澜的阳光卫视从头到尾都是非虚构的,所以杨澜讲真实的历史、讲真实的现代、讲真实的未来。纪实的制作方式,给人们传递的不只是最新的人文信息,还有各个领域文化精英带来的社会思考。
虽然杨澜追求的是写实的挖掘和记录,但却能调动运用各种手段把阳光卫视里的所有节目融入一种娱乐的元素,使阳光的节目好看、不枯燥、不说教,用一种文化的心态和娱乐的方式来还原杨澜看到的、听到的。
这就是阳光文化抒情方式带来的魅力与震撼。
�
换一种玩法要转换一种思维
�
目前流行着关于逆向思维的话题。最简单的逆向思维就是脑筋急转弯了,很多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使用常规思维是无法正常解答的,换一种方式就可以。这样的结果就是引导你打破常规思路另外寻找一种答案来解决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