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年到1940年,南洋影业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然而好景不长。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5日,香港沦陷。人们纷纷逃离,在短短几年里,香港人口由160多万锐减至60万左右。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攻打新加坡、马来西亚,整个南洋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
邵仁枚曾经躲在一座古庙里,但还是被日本人找到,被抓去替日军接管的新加坡的戏院服务。这个时期,新加坡的邵仁枚和邵逸夫,与香港的邵屯人断绝了联系,时间长达三年零六个月。
在这之前,邵逸夫已于1932年在新加坡成婚,太太是黄美珍女士。婚后第二年便生下长子维铭,接着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末子维钟相继出世。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8月30日,英国军队接管香港。邵氏几兄弟经过商议,作出决定:老大邵醉翁留守上海经营舞台生意及负责“南洋”出品的发行;老二邵屯人重返香港主持“南洋影业公司”业务,在香港拍戏,供应上海及新马等地;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则在新马拓展戏院业务。
邵屯人回到香港后,创立了“邵氏父子公司”。邵氏父子公司是指邵屯人和他七个儿子的公司,英文为ShawSons,缩写为SS。而“邵氏兄弟公司”则是指邵逸夫和邵仁枚两兄弟公司,英文为ShawBrothers,缩写为SB。
当时,邵氏父子公司在香港,而邵氏兄弟公司还在南洋。“邵氏兄弟”负责投资,“邵氏父子”负责拍片。“邵氏父子”的一切支出必须向“邵氏兄弟”报账,真是亲兄弟明算账,在金钱方面分得非常清楚。
50年代初期,香港影业竞争渐趋激烈。
此时,南洋富商陆运涛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投资电影业,在新加坡成立国泰机构,并进军香港,以“电懋”之名成立制片公司,在清水湾兴建片场,将大批红星罗致旗下。于是,“电懋”成为香港影业的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50年代初,香港政府制定了市政建设的新规划,明文规定市区不得开设制片厂。因此,邵氏父子公司在钻石山和九龙城的片场被迫搬迁。邵屯人在清水湾的郊区买下地皮,重建拍摄基地。这便是后来世界闻名的邵氏制片工厂的雏形。
1956年,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马来亚、越南、泰国、爪哇等地,已拥有130多家电影院和10多座大型游乐场。事实上已建成一条实力强大的影业院线。
邵逸夫这时几乎富可敌国,但仍雄心勃勃。
而邵屯人在香港的业务却很不景气,甚至有退出拍片业务改为经营戏院打算。
邵屯人改弦易辙,使在新加坡的邵逸夫有了想法。
入主香江1957年初夏,邵逸夫事先说服三哥邵仁枚,然后奔赴香港,要求邵屯人交出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权。
经过谈判,邵逸夫全面接管了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机构,并将公司名称改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他本人亲自来香港主持业务。于是,雄霸香港影业数十年的邵氏兄弟公司诞生了。这一年,邵逸夫刚好50岁。
邵逸夫觉得,若想大干一场,首先必须有自己的片场。邵逸夫决定兴建一座香港最大的片场。
于是,他向二哥邵屯人买入清水湾220号地段的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当时每平方英尺仅0。45港元,总共只花了36万港元。那时,九龙清水湾地界远离香港闹市区,依山傍海,空旷荒凉。邵逸夫初次察看清水湾地皮时,因为汽车开不上去,只能徒步攀山。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建片场的好地方。他实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是平整清理出了一条通向清水湾的道路。接着开始大兴土木,兴建摄影棚及附属工程。在这个庞大的建设计划中,包括隔音片厂、置影场所、摄影棚、行政大楼、制片大楼、暗房、冲印所、货仓、服装道具库、放映室,以及生活区等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电影城。这座被称为“邵氏造梦工厂”的电影城,从1957年动工,历时七年才全面竣工。
新公司成立了,摄影棚有了,机器设备齐全了,可说万事俱备,只差人才到位。
而物色人才的工作是邵逸夫优先考虑的,他早已着手进行。邵逸夫抓到手的第一个重要人物,便是后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邹文怀。
邹文怀进入“邵氏”,是由于吴嘉棠的推荐。吴嘉棠当时供职于香港英文报纸《虎报》,早年是上海新闻界有名的才子。他与邵逸夫的交往始于上海时期,那时二人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