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第4/4 页)
,并不仅仅是出于善意,更多愿意还是为了巴结祭酒徐庶。
内事不决寻徐庶,这可是李贤李使君亲自允诺过的。
三日之前,祭酒亲自定下了悬赏缉拿细作的规矩,如果军校记得没错,渔民们擒住的这个倒霉鬼应该是第一个落网的细作。
若是徐庶起了兴致,很有可能亲自审问,那样一来,军校的这番苦心便不算白费。
自古至今,官场的规矩极大。
衙‘门’好进,官差难缠,李贤整日忙于民事、军事,还没来得及整顿官场,一些积年尘弊依旧存在。
百姓叩‘门’请赏与军卒叩‘门’,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军校之所以让王省带路,为的就是杜绝官差上下其手的机会。
今日在府中值守的却是长史郑方,四年前,李贤亲自将其提拔之后,郑方一直感‘激’涕零。
李贤率军出征之际,特意将郑方留在下邳辅佐徐庶。
寒‘门’出身的郑方做事勤勉,行事滴水不漏,让人挑不出‘毛’病,便是徐庶都赞不绝口。
今日,听闻事关“河北细作”,郑方不敢大意,他急忙派人通禀徐庶,同时查验起“物证”。
狗皮包裹的文书里,有形形‘色’‘色’的军情记录,单是这一条,细作的身份便确凿无比。
郑方松了口气,他称赞道:“几位义士立了大功,来人呐,取赏钱”。
“哗哗哗”,没多久,吴丘便接到了三贯大钱。
得了赏赐,吴丘并未离开,而是支支吾吾地说道:“多谢大人赏赐,小人还有一事相告”。
“喔,何事?”
“细作失手被擒之际意图收买小人,小人念及使君大恩,不曾就范,不过,后来却在他身上翻出这等物事”,说罢,吴丘将沉甸甸的金块捧在手心。
郑方见状大为讶异,只是这一块金子便价值十多贯,这些渔民竟然婉拒了,难道他们不知轻重?
不可能!对方珍之又重地献出来,定然是有所了解。
想到这里,郑方好奇地问道:“这是金子,贵重的很,你收下便收下了,怎么又献了出来?”
吴丘抬起头,第一次正视郑方:“李使君待俺们恩重如山,俺们捉贼请赏,这是本分,可这贼子的钱财却是不义之财,俺们不会要的”。
郑方很是感动:“好,好一位视金钱如粪土的义士,若是徐州百姓人人如此,天下谁不畏之?”
“份内事,长史谬赞了”
郑方将金子放到木案上,嘴里道:“这金子确属不义之财,便由郡府保管,不过,你们面对蛊‘惑’,依旧能够保持本‘色’,只是这一点便该赏,来人呐,取五贯大钱”
“喏!”
片刻之后,吴丘身前又多出一堆成串的铜钱。
随行的渔民大喜过望,吴丘这夯货‘交’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