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又会做人。
这一点非常难得,一般来说,能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往往在人情世故上磕磕碰碰;精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又不擅长执行具体的事物;前者善于做业务、做项目,后者善于管理、协调。大部分人能够在一个方向上做到擅长已经很不容易,可玄奘就是这样一个两方面都精通的全才。
因为专业过硬,玄奘才能在纷繁的俗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因为待人处事恰如其分,又保证了他能够用魅力和影响力为为自己的专业争取到最好的外部环境和支持。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处理不好,两头偏废,处理好了,相得益彰。
所以说,玄奘选择〃退〃,是内在修为和外在世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丰富的人生经历让玄奘明白,一个人在事业和声望达到最顶峰之时,就是他的人生之路出现危机和隐患之日。就像韩信,他会打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做事,但他知道何时该进,却不知道何时该退,功高震主,最后落得惨淡下场,就是不会做人。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和危机呢?玄奘的选择就是退。
所以,退,是一种明智的策略,是玄奘人生经验的体现。
人在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头脑发热,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就好比一个爬到山顶的人,会突然觉得生命很无趣,因为没有了下一步的目标。项羽就是这样,西楚霸王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便开始分封天下,做起了霸王美梦。但是玄奘不同,他很清楚取经归来只是完成了人生历程的一半,后面还有更重要更艰巨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他不能像项羽那样沉浸在无边的喜悦和万众欢呼中,人一旦放松下来,就很难再像从前一样提着一口气去干事业。
所以,退,是一次及时的自励,是玄奘继续奋斗的开始。
。▲虹▲QIAO书吧▲
第7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6)
因此,为了避免恐陷物议,玄奘选择了退,选择了故不临对,选择了独自冥想。
我们知道,僧人在思考和冥想的时候往往会念颂佛经,念经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选择也不例外。那么,此时此刻,他又会念颂哪部经书呢?
在选择的生命里,有一部经书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那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书是由一个被选择所救的病人所传授,翻译成汉语后只有几百字,十分的短小精悍,却又琅琅上口容易背诵默念。正因为如此,每当遇到变故时,选择总会默念这部经书,用最少的时间让自己平静下来。所以,玄奘当时很可能就是在念《心经》,一部每每于困境为难中帮助自己的经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麾下官吏很快找到了玄奘,房玄龄来到弘福寺后,并没有惊动玄奘,而是让所有人留在院落外,自己独自一人来到僧舍门前,刚抬起手想要敲门,却又放下,因为他听到了屋子里的诵经声。
智者交心,惺惺相惜,聪明世故的房玄龄很快就猜到了玄奘的心思。他抬起头,默默叹了口气,如果换成自己,是否还能如玄奘般保持如此镇定清闲之心?
将心比心,扪心自问,房玄龄突然觉得,玄奘才是自己的知己……几十年来,他能够在唐太宗身边始终保持不倒,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强、声望有多高,贞观一朝,能臣智士车载斗量,房氏一族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始终能在权力中心保持一种谦逊、退忍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许会被人看成是沽名钓誉故作姿态,然而它所带来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
魏征、杜如晦、长孙无忌、褚遂良,废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太子李治,还有一班桀骜不逊的猛将,哪一派都不是善茬、哪一派都开罪不得,巧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