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页)
,急忙重重地叩首道:“萧何一向尽心职责,所做一切不过是职责所在,安邦定国的大计微臣自觉并不能一力担当。”
坐在张启下首的冯去疾向张启拱手道:“陛下,萧何之才老臣深知,担当左丞相亦非难事,确是安邦定国之才,臣擅自举荐,还请陛下责罚。”
这时,御史大夫左林点头道:“陛下,国家兴旺便是因为君主对人才的吸纳,萧何之才老臣亦有耳闻,如今大秦百废待新,正是用人之际,老臣觉得陛下之意甚是可行。”
张启闻言望着一脸肃容的左林,呵呵一笑道:“御史说的不错,正是用人之际,所以”
说早这里,看了一眼殿中的众人,这才向跪在地上的萧何点头道:“爱卿快快平身吧,朕先命你为奉常,为九卿之一,协助丞相和御史打理朝政。”
萧何闻言张口欲言,想了想,这才重重地叩首道:“微臣谢过陛下,只是陛下万岁!”
张启知道,萧何也许并不愿意当自己的这个奉常,只是,他既然接受了晋封便暂时无法离开咸阳,也就无法与刘邦搅和在一起了,自己的强敌少个厉害的帮手,无论他帮不帮自己也就无所谓了。当然,先留下他在咸阳,自己再慢慢争取,这样的人才当真杀了,未免十分地可惜了。
想到这里,暗暗打定主意,萧何这种人想要收服毕竟不是靠这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扳倒的,自己多下点功夫也就是了。
目光一转,看到冯去疾还跪在地上不由摆手道:“丞相,快快起来,朕还该多谢丞相才对。”
说毕,向身边的内侍吩咐道:“快扶丞相坐下。”
冯去疾这时已经略微地摸到了一些张启的性格,便是吃软不吃硬,表面看似仁厚,实则一切行事都有自己的标准底线。这时闻言也不敢再违拗,只是依言坐回坐榻上,这才向张启小心地道:“陛下,这些自荐者大多颇具贤名,能够为陛下所用,实在是我大秦之幸啊。”
张启闻言知道冯去疾是想自己亲自挑选任用人才,以增加自己的势力,以保将来的荣华,一时也懒得点破,只是点头道:“此事便交给丞相和御史去办,朕便回宫了。”
说毕,起身道:“都散了吧,章邯和蒙恬若有消息,立刻来报,无须通传。”
冯去疾见状,急忙起身道:“老臣明白。”
* * **
从大正殿出来,则才发觉,天已近午,冬日的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际,将温暖的阳光挥洒下来,使人倍感晴日的明朗。
挥退了跟在身后的肩舆,张启一边向寝殿走去,一边散起步来。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张启一边走一边思忖:“眼下,项羽已经起兵,相比韩信已经入楚,可惜自己身在这皇宫之中,不能亲自将散落在民间的这些人才一一找到,若是下旨寻找,又恐惊世骇俗惹人怀疑,想到这里不由暗暗苦笑,不知将来蒙恬与韩信是否会真的一决高下,若果真如此,不知又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场景呢?
转念想到正在蜀地为祸的赢子婴,心中又不由十分地感叹,历史上的赢子婴乃是大秦的最后一任君主,惨死在项羽手中,只是不知在这历史早已面目全非的时刻,他是否能逃脱那凄惨的结局呢?
想了想,不由自嘲地苦笑道:“自己这时连朝政都才刚刚有所好转,灭楚汉是事情只怕一时难以实现,不过自己总是比这时代的人多出两千多年的经验,对付这些众多的历史人物,想必还能周旋一二,眼下的粱王彭越、战国名将蒙恬还不都已被自己收服?
想到这里,不由一阵心潮澎湃,想到自己假若能够借助大秦的铁骑荡平天下,西征欧亚,那是何等的令人热血沸腾啊!
转念想到,萧何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刘邦能夺得天下,萧何有一半的功劳,若非他劝说刘邦占据巴蜀,以物产丰饶的巴蜀平原为刘邦荡平天下提供了最大的后勤保障,以致于刘邦将西汉最大的功臣这个殊荣赐给了萧何。这样一个人才若能为自己所用,便等于坐稳了半壁江山,再加上自己被自己用火药装备起来的强大秦军,放眼世界只怕也少有敌手了!
想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那号称强大的罗马军团,不知道与自己的大秦军队相比,究竟孰犹孰劣呢?想到在成吉思汗的铁骑踏平欧亚大陆的几百年后,蒙古铁骑依旧是欧洲人的噩梦的那一幕,心中当真是无限感慨。
思忖之间,只听韩焕在身后小心地道:“陛下,方士胡浮在寝殿的暖阁内候驾,陛下是否立刻召见?”
张启闻言微微一惊,扭头向韩焕道:“胡浮怎么快就来见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