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页)
声,才能将疲倦驱走,才能将睡眠震醒。
当年看见过红军疲劳不堪模样的、灌阳月岭村现年八十七岁的唐苏老人告诉笔者:“红军以前背支破枪,晃晃歪歪的,有的边走边打瞌睡。”
二十七日下午四时许,经过一夜强行军的红五师拖着疲乏的身子,终于赶到了预定的阻击阵地——新圩。
李天佑将军在《红旗飘飘》一书中写道: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赶到了预定的地点,显然敌人是掉队了,我们比敌人先到达了这里。派出了侦察、警戒以后,政治委员钟赤兵同志、参谋长胡震同志及两个团的指挥员、政治委员来到原定阵地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铁流涌进 七(5)
距灌阳县城东北部约七公里的枫树脚村附近,这里北距新圩约两三里,离湘江约有七八十里路。
枫树脚四周山峦犬牙交错,呈凹字形排列着。
一条公路正从凹字形中间穿过,这是桂军进逼湘江的必经之路。
公路的左侧依次排列着打锣山、水口山、钟山;
公路的右侧依次排列着月亮包山、判官山。
山上是嶙峋的山石,遍长着松树及各种灌木林。
这一片连绵的丘陵地带,紧紧地扼住公路的道口。
这时已是初冬的季节,公路两侧稻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但树叶还没有脱落,满山的松树和簇簇的灌木丛,刚好成了隐蔽部队的场所。
连绵的丘陵南北伸延约二十余里,再往北到湘江边便是一片无险可守的大平川了。
新圩,是桂军拦腰掐断中央红军突破“铁三角”,抢渡湘江的咽喉之地。
只有守住这片山岭,不让敌人占领新圩,才能确保中央红军左翼的安全。
李天佑视察完地形,将阻击阵地选择在新圩至排埠江长达八公里的公路两侧山头上。
这里后距红军由文市、水车向湘江前进的通道,最近点大桥村仅有五公里,最远点鲁水村也不足十公里。
红十五团布置在公路的左翼,即打锣山、水口山、钟山上:
红十四团布置在公路的右翼,即月亮包山、判官山上;
红五师师指挥所设在距第一道阻击阵地一二里的杨柳井;
临时调配的军委“红星”炮兵营,部署在指挥所附近左侧的山地上。
“滇军打仗像绵羊,桂军打仗像恶狼。”作为广西人且多次与桂军交过手的李天佑,当然对桂军的战斗力知根知底。
一部署完阵地,李天佑便下令伐木,做木桩鹿砦,构筑工事。
山风打着呼哨,抖落了压在树叶上的雨水,掉在人脸上、身上,冰凉冰凉的。
穿着单衣的红军指战员们,湿漉漉的身上和头上还冒着蒸汽。
一条条由无数棵削尖的木桩交织成的鹿砦障碍工事筑成了。
木桩的尖头被柴刀砍过的茬口白森森的,像一柄柄利剑指向山下。
李天佑望着战士们不顾疲劳修筑的防御工事,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
“乓,乓!”山脚下突然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李天佑一惊,忙举起望远镜往山下望去:暮霭弥漫的阵地前约二里的排埠江村人影幢幢,枪声大作。
不多时,侦察员上前报告,原来是十四团的炊事员挑着煮好的饭菜送到排埠江村,抬眼一看,竟然全是敌人。炊事员不慌不忙地放下饭菜,连忙跑回阵地报告。
侦察员们立即摸入排埠江村进行侦察,没想到被敌人发现,双方打了起来。
据侦察所知,驻守排埠江村的是桂军先头部队的一个侦察连,他们也正要赶往新圩侦察。
红军发起骤然猛攻,桂军边打边退。
红军追至马渡桥村,发现桂军的两个主力师正从灌阳向新圩扑来。
桂军是两个主力师,且是以逸待劳;
红军只有两团人马,且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连续行军,部队减员很大,也很疲劳。
红军以两个团加军委炮兵营三千九百余人要对付桂军两个主力师又一个团一万四千余敌人,敌我力量悬殊,但凭借这一带的山岭丘陵坚守两三天还是有把握的,四天就有困难了。
李天佑思罢,吩咐正在埋头看地图的参谋长胡震:“胡参谋长,立即给军团首长发报,说保证完成任务!”
红五师参谋长胡震拳头往桌子上一砸:“让他们来吧,只要有一个人,就不让他们到新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