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1/4 页)
李牧不觉的思考起来,中原的农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愚昧,固执,守旧,却又是最善良,朴实,容易满足的一个人群。
他们一生的目光都是在关注着土地,心无杂念。
这种性格即使到了现代都没有很大的改观,农民依然只相信眼前的事实,从来不会相信空口大话。
农民就像是一个倔强的毛驴,倔强却勤劳,只有将这三种高产量的农作物,在地里将真实丰收的情况摆在他们眼前才会使其相信。
如果那样的话,李牧忧心的思索了一下,今年就可能错过了最后的种植佳期,白白浪费了如此好的机会。
只是没有现实例子,推广绝对会困难很多。而强行推广很可能适得其反。
最终在与卫大用商量了一番后,三种农作物先在泉州境内进行全面推广,毕竟这几年刺史府在泉州百姓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再加上有泉州商会从中帮衬,完全能做到将三种农作物的种植大面积覆盖泉州。
然后两人依然准备向朝廷汇报有关三种农作物的奏章,希望朝廷能够下旨让关内各州官田先期种植一年。
李牧还会让梅霜通知泉州商会的成员,在大唐各州民间开始推广三种粮食作物,或租种或借种,来带动大唐农民种植新的农作物。
这样一来双管齐下,只要用一年的时间,让百姓看到三种农作物超高的产量,到时候就算不让他们种植,在超高的产量诱惑下,农民们也会自发的在自家土地上种植的。
这就算是带头效应与利益的诱惑效应的双管齐下吧。
李牧与卫大用将三种农作物的事情商量好以后,卫大用就急忙告辞准备去泉州港转运李牧借给他的粮食。
大唐的河道是无法通过海船的,只能将粮食转运到内河船只上,在通过内河船只将粮食运往关内。
同时卫大用安排好救灾粮的事情,还要回刺史府思绪一下,如何向朝廷提出推广三种粮食作物的事情。
这样一来所有的事情都挤在了一起,让卫大用有些忙的焦头烂额,不过一想到大唐早一日推广三种新的高产量农作物。
大唐的百姓就早一日摆脱饥荒的威胁。
想到从今以后的大唐将再无饥荒,再无因饥饿发生卖儿卖女的事情,再忙碌他也感到痛快。
这也就是古代官员和现代官员的区别,现代官员是在给领导当官,而古代的官员虽然明面上是在给皇帝当官。
可真实的是在给青史当官,也可以说是在为自己的名声当官,这也就可以理解古代为什么有很多的官员不畏惧皇权,将生死置之度外敢于直面皇权。
同时古代的皇帝也很鼓励这种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会有御史台言官的存在。
李二就是这方面比较出名的一位,他后来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惯的魏征跟他二大爷似的。
在送走了心中激动焦急的卫大用,李牧再一次回到了鸿运楼的独院,正看到梅儿带着三个银钗婢女走来,而那三个银钗婢女每个人双手捧着一个托盘。
第一百四十九章 三神器
解决完粮食的问题,李牧心情大好。
试想一下,只要三种农作物在大唐境内推广成功,势必就会解决大唐境内粮食短缺的问题。
这样一来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显著的一点就是,随着粮食的增多,大唐的人口就会普遍的增加。
人口的增加在大唐来说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因为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大量的人工来进行的。
虽然这种好处不一定会要被李牧所用,但是人口的增加,就会间接的增加社会财富,对于他来说就可以从中压榨更多的财富出来。
还有就是随着大唐的人口增加,李牧就可以逐渐的展开,那些在大唐时期还未知的大陆版图。
而这样一来就需要大量的人口对为止大陆进行开发,到那个时候李牧就可能让大唐的百姓来进行殖民开发了。
当然了让大唐的百姓殖民其他的大陆,是需要皇帝首肯的,毕竟李牧不是大唐的皇帝,是无法命令大唐的百姓的。
不过还好的是,李二这家伙没有几年活头了,而下一代大唐的皇帝就会是李治,以李治的性子和他的关系,他相信还是有可能左右一下的。
想到这里李牧才想到,自来泉州以后除了给李治不时的送送新鲜玩意以外,好像再没有见过面。
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