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4 页)
”。
错误参照物的选择,导致了社会公众非理性的自我认同。这种非理性的自我认同的极端就是由于无法调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这是我们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3�相对剥夺感
在中国新兴中产阶层崛起之前,中国存在着一个中间阶层,他们就是所谓的“公家人”,主要是指领“皇粮”、拿工资、享受社会保障的国营(及大集体)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主要分布在城市中。改革开放以来,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社会上迅速崛起了少数富裕群体。这就让原先处于社会中间层的“公家人”有明显的“相对剥夺感”。他们感觉自己被历史无情地抛弃,开始向社会中下层滑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自我认同与定位偏差(3)
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时期,人们体验到的不公平感与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这在绝大多数社会中都是如此。然而,在当前中国社会中,除了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外,还有一个特殊因素对人们的不公平感产生强烈影响,这就是体制分割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部门分割。李春玲,同前引书,《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
根据工作单位的所有制类型,处于就业状态的受访人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制内就业者,他们从业于公有制单位(如党政机关和国营、集体企业);另一类是体制外就业者,他们从业于非公有制单位(如私营、个体、三资等)。一般认为,体制外收入差距较大,人们的不公平感可能要强一些;而体制内收入差距较为平均,人们体验到的不公平感要弱一些。但实际情况是,在体制外就业的人虽然收入差距很大,但收入较少的人并不认为老板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收入高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人们认为这种收入差距是一种激励机制,只要勤奋努力、业绩好,谁都有望提高收入。但在体制内,人们对分配不公平的抱怨则非常强烈。首先,对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收入差距有很大意见,同样行政级别、做同样工作的人在不同的部门收入差距极大;其次,对本单位内部的经济分配也怨言极多——包括那些收入水平高的“好单位”的就业者,对于谁提升了谁没提升、谁加工资谁没加工资、谁分了房谁没分房有很多的抱怨。这就说明,当前社会不公平感的产生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