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页)
时,目的也别有所待。
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是写他已视死如归,从容殉道。八指头陀惊叹着,他心里想:〃慷慨成仁易,从容就义难。〃慷慨与从容是两种不同的高层次处事态度、赴难态度、牺牲态度。慷慨的表现,有一股很强烈的激情,或两目圆睁、或破口大骂、或意气纵横、或义形于色。
以慷慨态度准备处世、赴难、牺牲的人,他们在内心里,有十足的正义的理由,但在外表上,却是感情的,并且是激情、强烈的激情形式的,用人比喻,这叫〃方孝孺式〃。
明朝的方孝孺反对明成祖篡位,明成祖说这是我们家的事,先生你不要管,你只替我们写诏书就好了。可是方孝孺连哭带骂,说要杀便杀,诏书我是不写的。
明成祖说你不怕死,但杀起来不止杀你一个,要诛九族的。
方孝孺说就是杀我十族,我也不怕。明成祖说,好,就杀你十族。
照中国传统算法,九族是在直系方面,上下各杀四代,就是从罪人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直杀到自己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另在旁系方面,还要横杀到三从兄弟(母族和妻族)。但并没有所谓第十族。方孝孺说他杀十族也不在乎,明成祖就要发明个十族出来,于是把朋友和学生,也都算进去。
为了增加某种效果,明成祖抓来一个就给方孝孺看一个,方孝孺毫不一顾。最后统计,一共杀了八百七十三个。方孝孺自己也慷慨成仁。
中国人说〃慷慨成仁易〃,因为慷慨成仁时候,都在事件的高潮点上,在高潮点上的人,是情绪最冲动的、最激情的,这时候的当事人,常常心一横,可以做 出许许多多大勇和大牺牲的伟大行动,而不会冷静顾虑到别的利害与困难,也不会有恐惧、伤心、痛苦、孤寂等等使人沮丧、软弱的情绪。
事实上,在高潮点上不久,当事人也就〃成仁〃了,死得没有破绽、没有拖拖拉拉,很干脆。所以说,慷慨成仁是比较容易的。
正因为慷慨成仁比较容易,所以,有人相信:不给当事人慷慨成仁的机会,也许结果可能不同。于是千方百计在狱中软化他,使他屈服。但是有人却仍不屈服。像文天祥,就是最伟大的范例。不过,比对起〃方孝孺式〃来,这种〃文天样式〃却是更高境界的。
多年的牢狱生活,那种牢,不是靠很强烈的激情才能坐的,而是靠一种平静的从容态度,而文天祥却正好表现了这一态度。最后他终于换得了你敌人来杀我。
在柴市口,他神色自若,走到法场,从容而死……谭嗣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写得太好了、太好了,尤其好在这一〃笑〃字上。这一〃笑〃字,写尽了他的从容态度,但笑是一种激情也有点慷慨的成分。
所以,谭嗣同之死,既有〃慷慨成仁〃之易、又有〃从容就义〃之难,难易双修,真是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视死如归,从容殉道。但是第四句〃去留肝胆两昆仑〃指什么呢?这就费解了。
〃他们都死了,〃八指头陀在残烛下漫想着,〃谁来检定他们的往事呢?现在,清廷王朝没落了、中华民国建立了,时间愈久、时代愈变,往事就愈淹没了,但是,两昆仑的谜团,到底指谁呢?〃
第十四章 “明月几时有”
〃到底指谁呢?〃……同一个问题,在八指头陀死在法源寺后两年,一九一五年,中华民国四年,又被提起了。
这一年是令中国人痛苦的一年,因为中国人好不容易成立的中华民国,遭遇了空前的劫难……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居然做总统做得不满足,要当起皇帝来了。全国上下,一片劝进之声。
梁启超感到很可耻,他在天津家里,偷偷会见了从北京来的神秘人物,这人物不是别人,就是他十八年前在湖南时务学堂教书时的十六岁学生……改名蔡锷、蔡松坡的蔡艮寅。
蔡锷在戊戌政变以后,到日本读书,重新回到亡命日本的老师梁启超的门下。不过,他另一位老师谭嗣同的死难意义,却引出了他跟梁启超不同的解释。
在老师梁启超、太老师康有为的解释里,谭嗣同是为了走改良的路而死,所以大家要追随死者,继续走改良的路,包括跟清廷政府与人为善的方式在内;但在蔡锷的解释里,谭嗣同是为了证明改良之路走不通而死,谭嗣同的毅然一死,正是教我们觉悟到此路不通,而是要走革命的路。
因此,他在十九岁那年,在义和团动乱发生以后,他和他的老师唐才常等十九个人,从日本偷偷回到中国,准备举事。但是,他们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