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说,其根源就是流动性过剩。
所谓的流动性,指的是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货币投放量的多少,所谓的流动性过剩,指的自然是拥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而这些多余的资金,必然要自行寻找投资出路,而正如我们所说,巨大的资金如同一炉沸腾的铁水,无论流入到哪个领域中,都会令这个领域焕发出巨大的热度,于是便孕生了投资过热现象。
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才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呢?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长期依靠出口,使得在外贸中始终存在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当那些获得了大量外汇的出口企业,不断地将手中的外汇兑换给政府的时候,政府就不得不向经济体系内加大人民币的投放力度,由此便造成了货币投放量过大,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对于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已经承认了这一事实,唯一有所区别的是大家对具体数字的尺度不能保持一致,这样的现象属于中国国情所独有,不过,好在事实已经相当醒目,即便是你我能够观察到的数据,也无法回避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根据早在2007年6月底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3326亿美元,其中大约有2663亿美元是在半年之内增长出来的,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之多。在这样的前提下,央行随之发行了超过十万亿人民币,用来购买这些外汇资产。
十万亿人民币流入经济体系内,所造成的冲击可想而知,当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流入楼市之中时,房地产市场想要继续保持平静,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假如说流动性过剩是由制度性因素所造成的,那么楼市资金中的第二大来源,恐怕仍然要归结到制度上来,这就是中国经济社会中失衡的收入分配。
阳光之下,再无新事。对于中国而言,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基尼系数①早已超过了,而在独立经济学家的判断中,这个数字可能会更高——甚至会超过。即使刨除掉*和灰色收入等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现象,也已经相当严重。
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的家庭间,其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1倍之多,这样的数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中国的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高收入阶层,由此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消费低迷、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空前旺盛。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谈到。
投资过热的结果,就是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了那些会带来高回报的领域,而房地产市场的回报率又大大高于其他可投资的产业。这就再次在制度上为中国的过热楼市,过高房价提供了资金上的基础。
造成楼市中资金膨胀的第三大原因,尽管和民众有着莫大的关系,但实际上认真思考一下,其本质仍旧难于摆脱制度上的影响,这一点就是居民储蓄的转移。
不论许多专家、学者如何讳言,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始终是笼罩在经济体系上空的一层阴霾,尽管央行有着加息的举动,但在这样的前提下,扣除利息税之后,人民币实际上是以负利息的面目呈现在公众面前,购买力的下降、货币的贬值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于是,面对着手中财富不断缩水的现状,中国民众将资金从银行中取出,转移到投资领域,已经成为了自救的本能行为。而我们看到的储蓄率负增长现象,正是源于这样的现实。
在这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可用来投资的资本变得空前地充裕,尽管我们在资本领域还只能算是贫乏,但当这些资本集中在房地产市场当中时,便自然呈现出总体资金过剩的态势。这其中既包括了社会富裕阶层将高度集中于其手中的社会财富进行投资的要求,也有着普通民众不希望手中的“保命钱”过度缩水的殷切期望。
那么,为何这一富一贫两大阶层,都会将房地产市场当作最好的投资选择呢?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中国的特殊国情说起了。
狭窄的投资渠道
在过去的几年中,“世界工厂”这个词被各方媒体广泛地使用,在说出这个词的时候,往往带着一种“工业霸主,舍我其谁”的感觉,似乎炼出了更多的钢、造出了更多的吸管、袜子和衬衫,我们就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制造业强国。
然而我们知道,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为信息技术而变得更加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世界本身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