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页)
、交通困难的秦岭阻隔,因此任何人只要一到这里,想再进入中原比登天还难。
对范增而言,巴蜀汉中是个囚禁刘邦的天然监狱。
“只要陷入这种地方,看你还能有什么作为!?”
范增心里不断暗笑着。
天下新霸主:西楚霸王
经过一个多月的规划、协商,一直到二月间,项羽才决定天下势力重新划分的蓝图。
项羽不想自己代替秦皇成为皇帝,他将楚怀王封为义帝,主要是因为他对“皇帝”这个称呼不感兴趣。
他最想做的仍是当上楚王,然后回到故乡让父老及子弟们看到他的光荣,也为他感到骄傲。
因此他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有过去梁国(魏国)及楚国最精华的九个郡,建都于彭城。
彭城是现在的徐州市。
以交通而言,彭城是南北往来的重镇,因此以和平时期的经营管理来看,彭城倒是个不错的地方。但由于它地处平原,四边无防守的要塞,项羽在大局未稳定前便建都于此,实在不能算是很好的选择。
何况项羽的规划仍属战国时代的格局。
由此也可见范增在经营上的不够内行。
接下来便是将西入咸阳时功劳最大的刘邦封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建都于南郑。
但由谁来统治关中的问题却仍没有解决。
由于坑杀降兵事件,和火烧咸阳时降将章邯等均无尽力阻挡或事后加以补救,秦国父老恨透了章邯等三个人。因此统辖关中一事最好由这三人负责,他们为了自保,一定会实施彻底的强硬作风,以严格的军事统治来维持治安。于是项羽决定由他们三个人来分治关中。
章邯封为雍王,统辖咸阳以西的关中,建都于废丘。
司马欣封为塞王,统辖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方,建都于栎阳。
董翳封为翟王,统辖上郡地区,建都于高奴。
由于项羽本人统有以前梁国大部分精华地区,乃将魏王魏豹改封为西魏王,建都于平阳。
瑕丘人申阳,为张耳的心腹大将,曾奉命到河南郡协助楚军北上,功劳不小,封为河南王,建都洛阳。
韩王韩成仍为韩王,都阳翟。
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建立不少功劳,故封为殷王,统辖河内地区,建都朝歌。
将原来的赵王赵歇迁徙于代地,仍号为赵王。
赵国宰相张耳,声望高且富于智谋,又跟随项羽入关,提供不少意见,故封为常山王,统辖赵国原有国境,建都襄国。
当阳君英布,常为先锋军统帅,功劳颇大,封为九江王,建都于六城。
翻阳地区的少数民族领袖吴芮,率领百越各部落参与联军入关中,故封为衡山王,建都邾。
义帝的柱国(宰相)共敖,率军击南郡有功,封为临江王,建都江陵。
迁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建都无终。
燕将臧荼,随从楚军解除巨鹿之围,功劳颇大,封于燕国,建都于蓟。
迁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建都即墨。
当年主动叛齐、协助项梁的齐将田都,随同联军入关,功劳颇大,封为齐王,建都临淄。
项羽渡河救赵时,齐国贵族田安攻击济北数城,并引军投降项羽,故封为济北王,都博阳。
齐地首席军事强人田荣,数次和项羽冲突,又不肯和楚军联盟,故不封。
成安君陈余,虽劝导章邯投降有功,但曾弃将印离去,也未曾从联军入关,故不封。
但不少人为陈余打抱不平,因而游说项羽道:
“张耳、陈余同时有功于赵,今张耳封为王,陈余不可不封,否则人心不服,赵地将乱。”
项羽不得已,乃将陈余所在地南皮附近的三个县划分给他去统辖。
另外,少数民族领袖梅鋗,也曾建立军功,封为十万户侯。
当然这些只是重要的封侯,其余的更依功劳大小给予适当的分配。
项羽俨然成了八百年前的周公旦,但周公旦在分封诸侯时有宗法和封建制度(承认旧有势力)为客观依据,项羽则完全凭自己的喜好来处理这个敏感又复杂的问题。这次的分配能否成功、能够维持多久,从这点便可见其分晓了。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