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页)
遣部队。
在本田,雇员们被鼓励去进行试验,去犯错误。在职业生涯的晚年,本田曾经说:〃回头看去,在我的工作中,我觉得自己除了犯错误之外没做成什么别的事,很多失败,很多遗憾。但是,有一件事我很自豪:尽管我不断地犯错误,但我所犯的错误或经历过的失败从来不会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同一个错误我从不会犯两次,我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本田,新车的开发工作是在平台团队的原则上展开的。首先设定一款新车型的一般参数,然后组建平台团队,设立项目负责人,他将被授权负责整个项目,并尽可能少地受到上司的干涉。在最高管理者提出不满意时,项目负责人还将有权进行反驳。
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都在从某种程度上学习过本田,但是,克莱斯勒将他们从本田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而具体实施这一切的,就是鲍勃·卢茨。
克莱斯勒创建了自己的平台团队,将工程、设计、生产、财务和营销等各方面的人员集中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快新车型的开发……这是美国人一向远远落后于日本人的一个领域……并消除自上而下的开发项目当中常见的举棋不定和混乱局面,以及高级管理者的马后炮。
1988年初,克莱斯勒公司的本田研究团队向米勒和格林沃尔德报告了其研究结果,后者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蕴含着一个值得下大力气的机遇。如果克莱斯勒能采纳本田的平台团队生产体系,李·艾科卡将被置于一种困难的境地,他将不得不放弃相当大一部分的权力。
但是,艾科卡正式同意了平台团队的提议。他保留了进行干预的权力,但是,为了这一大胆的创举,他交出了大部分自己用毕生的精力所取得的权力。
尽管艾科卡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竞争手段称不上是正大光明,但是他不会因此而阻止克莱斯勒从本田的做法中受益。在他职业生涯的这一重要关头,艾科卡还应用了他从本田宗一郎那里学习到的第二点经验,那就是赋予年轻经理们更多的控制权是很重要的。
克莱斯勒在1987年收购美国汽车公司之后,艾科卡决定,要保持该公司设计团队的完整性……此举受到卢茨的推崇。美国汽车公司的设计团队已经在开发吉普系列,因此,艾科卡让他们另外也负责克莱斯勒的皮卡车。
在被收购之前,美国汽车公司曾经通过很少的资源取得过很大的成绩,这让克莱斯勒的高管们很想知道,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而让他们继续保持一个完整的团队将有助于了解这一点。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弗朗科伊斯·卡斯塔因,他是雷诺公司的高管,像奥迪的皮耶希和本田的CVCC工程师们那样,他让这个团队养成了在赛车设计的浓厚气氛中的工作习惯。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卡斯塔因一直在负责雷诺的一级方程式团队,那是一个规模小、跨功能的设计平台团队,每个人都要涉及到其他人的工作。
〃根据他以前在设计部门的职务,他将成为一个关键人选,帮助我们将从本田学到的经验付诸实践,〃卢茨有一次写道。
克莱斯勒的设计部门原来是由一系列独立的单元组成的:车身设计、底盘、动力系、电气等。卡斯塔因和卢茨将原来按部件划分的设计团队进行了分解,重新形成了一些单元,他们将不仅负责零部件,还要负责整车。
但是,授权给卡斯塔因和美国汽车公司团队,这引起了克莱斯勒公司骄傲的设计人员的愤恨。对于卢茨为什么没能成为克莱斯勒公司的CEO而进行的推测中,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过多的权力被赋予了卡斯塔因这个从美国汽车公司来的外来者,从而在牢不可摧的克莱斯勒设计部门中引发了人们的憎恨。艾科卡曾经收到过很多克莱斯勒设计部门的老员工们写的匿名信,对卢茨和卡斯塔因的所作所为进行抱怨。
多年以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克莱斯勒工程师给行业出版物《汽车新闻》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看法:
〃来自福特公司的鲍勃·卢茨和美国汽车公司的那些流亡者几乎是同时来到克莱斯勒的。为了避免重蹈邦基·克努森从通用汽车公司跳槽到福特公司时的覆辙,卢茨和卡斯塔因私下达成了同盟。他们开始说艾科卡的坏话,肃清很多克莱斯勒老员工身边的人,把自己的人安排进去……〃
〃在几年前有决定性意义的那一天,卡斯塔因正在同他的密友们开会,有消息传来说,鲍勃·伊顿将接替艾科卡的职位。你几乎听得到当时跌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