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边。
……尼采
没有哪一位华为高管会认为任正非提出的动议,只是灵光一现的东西,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触摸到任正非把握的深度。他们已经被太多的经验和规矩束缚住了,他们缺乏任正非的自由和洒脱,更没有任正非的地头力……一种从结论思考、整体思维以及目标单纯化的思维。
任正非看到,公司在效益快速增长的同时,对他这个权力中心的依赖性也在强化。人们往往陶醉在这种强化的好处中,却没有思及这种依赖的真正危机:团队开始停止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公司的习惯和一系列成见,已经形成一座座大山,成为心智的迷障,让人难以轻松自如地看待事物了。一种惰性的病变已经侵袭了企业的肢体。
任正非意识到,在这个已经被严重污染了的、“二手货”充斥的世界里,他的高管团队甚至包括他自己,都已经习惯了接收“二手货”,开始在“二手货”的海洋里感觉温润自在,而忘了,这些“二手货”,已经远离了现实世界,已经成了把握真实的迷障。
当初,一种活下去的倔强,演化成独一无二的“压强文化”。压强文化,曾经迫使中国最有才华的年轻技术总监离职,曾经一度使得几个怯弱的灵魂选择了永久的宽阔,它的威慑力甚至穿越了华为的城墙。一次,一位学者在一本流行财经杂志做了一篇关于华为的封面文章。任正非从北京出发时忘了带杂志,想着可以在华为城周边的报摊上买一本新杂志,可是,在每期都有卖该杂志,众多报摊,却无论如何找不到这份新杂志,一问才知道,这些精明的摊主,看到有华为的封面文章,没法判断这是否是对华为有利的报道,于是干脆就不进该杂志,免得引起不可估量的后果。
华为城渐渐地变成一个王国,任正非曾一度陶醉在中央集权的温床上。但很快,任正非这个从营销、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人,意识到有地方出错了。他看到,今天在一线上奔忙着的人,不再有当初起步时他在一线摸爬滚打的激情和敏锐。高管不了解前线,但拥有太多的权利与资源。而为了控制运营风险,自然而然设置了许多流程控制点,而且不愿意授权。由此,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渐渐在华为形成了。曾经围绕着保证权威秩序而设立的东西,越来越跟现实的理性冲突,跟事物的本真冲突。
不愿被自己的组织消灭
我发现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是从战争中学到他们语言的真理和思想的威力的;他们在战争中获得涵养,却因为和平而被糟蹋;通过战争受到教育,却被和平所欺骗;通过战争受到训练,却被和平所背弃;一句话,他们生于战争,死于和平。
……拉金斯
人们一手造了上帝,然后顶礼膜拜;人们一手造了组织,然后甘心被奴役。尼采对此狡黠地一笑说:“上帝死了。”于是,人们说尼采疯了,没有人再理睬他。尼采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孤独,但却一边孤傲地冷笑着说:“孤独?你配吗?”
这个冷笑话打动了任正非,他更能体会冷笑话背后的悲惨故事。在周边的人都在被奴役中安然入睡,此起彼伏鼾声大作的时候,那个醒着的人该受罪了。
标本2:任正非呼唤地头力(4)
任正非把目光从身边的高层管理者移开,转向了低一点的中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大多还处于上升势头,做事的事理统摄着他们。他们还不具备高层管理者对风险的敏锐,多的是上下做事的差异。居于中间位置,少了许多位置上的顾忌,多了一些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沟通感受,也多了一份看待上层困扰的整体感。他们一下子抓住了任正非的难题:你只强调高管要下去,要贴近一线,而不去调整资源从上到下的流程和层级架构,怎么会有你想要的结果?
喜欢独立思考的任正非,一下子捕捉到了中层管理人员话语的信息量。关键是要摒弃从上到下的思维定式,要反着从具体运作的需要出发,所有离开一线的岗位,只因为一线运作需要而存在。不把推式为主的体制调整成以拉式为主的体制,想强化一线团队的决策权,是很不现实的。
在推式体制中,资源掌握在上层,是中央集权的强大动力在推,一些无用的流程,一些不必要的岗位,一些冗杂的人员,都会在有安全保障的控制点中得到存活的价值。而一旦“拉式”组织成型,资源在一线,看从下到上哪一根绳子不受力,就把它剪掉。
道理简单,但真要实行就复杂了。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造庙的冲动。造庙过程中,平台在扩大,自己的实力也在扩大。一个5 000人的平台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