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这里是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该词)的道德批判和###。虽然现代常有人引《诗经》某些篇章以证彼时诗人“对统治阶级淫乱的厌恶与批判”,但这恐怕多半是从《诗小序》那里“古为今用”学舌而来。比如《诗小序》序《南山》云:“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又如序《敝笱》云:“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然而这只能看做汉儒的观点,并不能代表《诗经》作者的观点,事实上,从上述两诗的原文出发,根本无法推证出刺襄公、刺文姜之类的结论。
从另一角度看,《诗小序》也有其意义,它可以看做淫乱观转趋严厉的一个表征——看待古代历史时的“道德眼镜”已经开始出现了。沿着这条歧路走下去,最终就有了道学家的“万恶淫为首”之说。不过,不要以为道学家的观点——哪怕是在宋明理学大盛之后——真的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统天下”。道学家们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道学观点已经盛行数百年后的明清,远绍先秦余绪的观点仍在在有之。比如谢肇《五杂俎》卷八有云:
上层社会中的性自由(4)
古者妇节似不甚重,故其言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圣人制礼,本乎人情,妇之事夫,视之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原自有间,即今国家律令严于不孝不忠,而妇再适者无禁焉;淫者,罪止于杖而已,岂非以人情哉?
虽未免于男性中心主义的窠臼,但认为淫非大恶,则去“万恶淫为首”之道学立场远矣。又如清代袁枚,也屡申淫非大恶之意,《子不语》卷十一借一被道学太守访拿杖责后愤而自尽却反得成仙的妓女之口说:
惜玉怜香而心不动者,圣也;惜玉怜香而心动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兽也。……淫虽非礼,然男女相爱,不过天地生物之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比人间他罪难忏悔也。
在《续子不语》卷十又借谈阴曹事发表议论云:
男女帷薄不修,都是昏夜间不明不白之事,故阳间律文载捉奸必捉双,又曰非亲属不得擅捉,正恐黯昧之地,容易诬陷人故也。阎罗王乃尊严正直之神,岂肯伏人床下而窥察人之阴私乎?
谢肇与袁枚虽非道学家,但也不是非常激进的异端(《五杂俎》中还不时可见称赞宋儒道学的内容),所以他们的观点应有相当大的代表性。事实上,淫非大恶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始终普遍存在,而浪漫旖旎的风流韵事也始终是人们赞美和咏叹的对象。
淫非大恶的观念既流行不绝,在先秦贵族们的榜样召唤之下,后世中国上层社会依然淫风炽盛。首先是帝王们“身先士卒”,继续为其他贵族树立榜样。先看汉武帝,在《史记·孝武本纪》中,他被描述成一位迷恋方术妄想成仙的荒唐天子,这当然是司马迁的曲笔——他刻意要揭示汉武帝的这一方面,故意将他的军政大绩都放到本朝文武大臣的列传中去叙述。而在一些不无根据的野史中,又可看到汉武帝的另一方面——一位性好渔色的风流天子。据题为班固撰,其实可能出于汉成帝时人之手的《汉武故事》[4]所述,他还只是长公主抱在膝上的几岁小娃娃时,就知道说“若得阿娇作妇,当做金屋贮之”,为后世留下“金屋藏娇”的香艳成语。可阿娇当了他的皇后不久,他又移情别恋,去平阳公主家喝酒时,与歌妓卫子夫勾搭上[5],将她纳入宫中。“时宫女数千,皆以次幸”;“尝自言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小说家言,虽难免夸张,但“汉皇重色思倾国”之心性不难想见。后来出巡时又收纳了来路不明但“解黄帝素女之术”(由上章可知,这是房中术的同义语)的钩弋夫人。在另一种也是托名班固的《汉武帝内传》中,借仙女和西王母之口,说汉武帝是“嗜味淫色”、是“胎性淫”——从娘胎里生就耽淫好色的天性。在另外一些传说故事中,这位风流天子的行径更加不堪,比如南朝人殷芸编的《殷芸小说》卷一,有一条记汉武帝微服出行,至一人家,“家有婢,有国色,帝悦之,因留宿,夜与主婢卧”,结果这婢女的丈夫持刀欲杀汉武帝,汉武帝就召来禁卫军,公开自己的身份,将婢女的丈夫杀死。此种荒唐行径,正可作后来明朝那位荒唐天子明武宗的先声——在著名的《明武宗外纪》(毛奇龄撰)中,也记着武宗微服私行,一路上奸占民女,胡作非为等事。
在官史和各种野史以及介乎此二者之间的文献记载中,汉朝王室、魏晋诸帝、南北朝诸帝及宗室,也都有大量“淫行”。这些事例中与前述先秦诸侯及汉武帝大同小异者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