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部分(第1/4 页)
苏素道:‘陛下可以不急,但下面臣工们却没有这想法,眼下皇长子年长,而其他诸子尚幼,不少持华夷之辩的大臣认为,陛下有立有胡族血统的皇长子之心,故而不放心。而朝中支持立皇长子为太子的大臣,却认为陛下迟迟不封皇长子为太子,是有意让其他诸子继位,如此恐怕诸臣之间,会有矛盾。‘
李重九按住龙椅道:‘朕知道他们心事,劝立太子,他们将来就有匡扶之功,故而才各个冒出头来争。而若定储位,也有些人是想早早投资,将来也要为自己博位,可惜朕偏偏不如他们之愿。‘
到了第二日,文官之中纷纷传出消息,李重九已有立太子之意。众臣听了当下精神抖擞,朝会时一并至大殿听候李重九旨意。(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六章 储位
朝会上。
距离早朝还有一会功夫,大臣们都在两侧的廊下等候。
有两名大臣交头接耳低声道:“这一次陛下听百官之劝,居然肯立太子了,你说当今皇室之中三个皇子,哪一人最有希望成为太子?”
另一名大臣旁观左右,压低声音道:“依我之见,不可能会是皇长子,也不可能会是英王,所以必定是楚王。”
“怎么说?”
那大臣道:“很简单,陛下三个皇子之中,除了皇长子为郡王外,其余二子皆为亲王,明显是重此薄彼之意。陛下也是汉人,华夷之辩是有的,怎可立胡人妃子所诞之子为太子呢?至于英王,其母乃是李唐公主,李唐与我大赵正在交兵,陛下更不可能会立他为太子。所以说来说去只有楚王最有可能被封为太子。”
“高见,高见。楚王之母乃是苏威之孙女,家世也是不错了,至少不是寒门。”
“上朝!”但听一旁朝令官一喝,大臣们整理衣冠,两侧按序从走廊鱼贯而行。
到了殿上,众臣朝拜过李重九后,先谈论是与李唐的战事。
去年赵国与李唐激战多场,李唐只有守势,而没有攻势。但是赵国一直拿李唐的襄阳重镇没有办法。李唐名将李靖驻守的襄阳,令几名赵军大将皆是铩羽而归。
所幸河西,河东,洛阳的战事都十分顺利。南阳失陷,令李唐武关的门户已开,令赵军有侧袭关中的可能。此外庐江王李瑗的归降。令赵军的尉迟恭部,可以威胁蒲津渡口。河西方向。王君廓数度攻击,也已是让李唐河西的兵马。只有防守之力。”
至于草原上也是安定,阿史那摸末被杀后,突厥已是彻底顺服,至于其余契丹,室韦各部,更是服帖得如同温顺的小猫般。一年的功夫,赵国的局势已是将攻占的草原,江南之地消化,逐步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虽说众臣对战事十分关切。但眼下他们更关心立嫡之事。
李重九当下道:“诸位臣工上表言立太子之事,朕已是晓得了,对于皇嗣之事,朕本待是过几年后再议的,但既是朝中某些人如此焦急,那么朕就决定在今日朝议上见立太子之事公布于诸位大臣知道。”
诸位大臣都露出郑重的神色。温彦博道:“陛下英明睿智,所立下的太子,必是杰出,无论陛下作什么决定。微臣都誓死遵从。”
温彦博此言一出,在场众臣都是心道,果真是大赵宰辅,这等揣摩圣意的手段实在令人佩服。难怪李重九让他一直担任大赵宰相。
温彦博一说,其余大臣也是纷纷道:“微臣等也愿意遵从陛下的决定。”
李重九点了点头嘉许道:“诸位臣工果真是朕的忠臣,朕十分欣慰。”
当下李重九拿出一封诏书对诸位臣子道:“太子的人选就在这诏书之内!”
众臣抬起头。看向那封明黄色绢帛所制的诏书,目光中都十分复杂。众臣都在等待着李重九打开诏书。
但出人意料的是。李重九并没有打开诏书,而是从一旁内侍中接过了一个乌木匣子。李重九将诏书放入了乌木匣子之中。然将匣子合上。
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众人都不知道李重九此举的意图。
李重九道:“此诏书就此封存,如无朕的旨意,不得打开,等到朕身后之时,再由诸位臣工推诏书中之皇子为太子。”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这难道就算立了太子吗?
一名御史上前道:“陛下,这不合乎礼法!”
“礼法!哪一条礼法说如此不行的?”李重九看向这名御史道。
这名御史为李重九目光所迫,不敢再言。
李重九道:“朕不欲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