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部分(第2/4 页)
,翰林院搬到了哪里、朝廷是否拨款兴修,孙元起就不得面知了。
老大人不待孙元起回答,便自己说道:“原来翰林院,已经大半毁于庚子国变时的战火,余下部分也被英吉利使馆所占用。
现今翰林院衙门已经搬到了中南海对面的府南街,你可别走错了!”。
连自己工作单位在哪儿都不知道,这说出去确实有些丢人。孙元起一脸羞赧地答道:“谢谢叔祖父提醒!”。
老大人端起茶碗:“那你去吧!记得明天早上去早些。…”(未完待续。
一二一、茨菰花白小如萍
�1�7辞别了老大人,刚出门,孙元起就看见老郑和老赵站在一块儿,心里奇怪:刚才在学校的时候,老赵还说碰见了他,如何一转眼也到了京城?莫非是学校有什么事情?
当下便问道:“老郑,你什么时候进的城?有什么事么?…”
老郑还没来得及答话,老赵抢先说道:“老郑在老爷前头来的,说是先进城给老爷租顶骄子。”。
孙元起这才看见路边树荫下停着一顶青盖、青帏的骄子。在清末,骄子有凉骄和暖骄之分,供不同季节使用。凉骄用于夏季,骄身较小,纱作帏暮,轻便快捷,通风凉爽:暖骄用于冬季,骄身较大,厚呢作帏,前挂门帘,骄内放置火盆。现在孙元起看到的就是一顶凉骄。
在骄子边上,还站着两个中年力夫,想来是抬骄的。
自己一个活蹦乱跳的青年人,却要两个中年的骄夫抬着走,确实让孙元起觉得有些咯应,便道:“咱们不是有马车么?如何又要租骄子!”。
老郑说道:“老爷有所不知。在京城里,文官去衙门向来是要坐骄子的。如果是马车,那便乱了规矩,会惹人闲话的!”。
在老赵、老赵的眼里,完全是血可流,头可断,规矩不能舌匕。
“还有这规矩?”。孙元起不信。
老郑笑道:“当然啦。这坐骄的规矩还多着呢!同样是这骄子,像老太爷那是一品大员,骄顶子便是银的,外面罩的是皂色盖帏,在京城里骄夫可以用四个人:而老爷你是从四品,顶子便只能是锡的,罩的是青色盖帏,在京城里骄夫可以用两个)人。这可丝毫错不得,错了便是借越!”。
见孙元起皱着眉头不说话1老郑还以为孙元起嫌弃骄子小,便开解道:“老爷不必在意。京城有句俗话,“一洗千古,编不过夏。,就是说翰林官升转最快。像老爷您是侍讲学士,不出三年,在京不入阁做学士,便要转为部堂、京堂:如果外放,一省学政那是跑不掉的。要知道,我大清的宰辅1绝大多数都是做过翰林官的:便是六部九卿、封疆大吏,也大半翰林出身。所以,老爷您十年之内必然坐上四抬大骄!”。
孙元起心道:我可不是想骄子的问题。再说,十年之内?大清顶多还有六年,便要嗝屁着凉喽!
既然租了骄子,明天权且用上一回吧!孙元起如是想。于是说道:“老郑,你让他们先回去吧!骄子我们抬着,明天早上再用。”。
老赵也说:“是啊,我们带了八个人来,便是换着用也够了!…”
老郑道:“这抬骄子也是有学问的,普通人可抬不了!比如两个骄夫步法要一致,否则坐骄的人颠得难受:再比如抬骄时要换肩,不会换肩膀,走不了不远就得歇会儿。所以,咱们带的这几个人1一时半会儿可做不了骄夫。
老赵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既然老爷以后都要用骄子,那俺们家里是不是也得备一顶?”。
孙元起摆摆手:“算了。以后十天半个月才去衙门一回,哪用费那么多事?”。
第二天早上,孙元起带着几本学术期刊,坐上那顶青色小骄,晃晃悠悠地来到府南街的翰林院衙门。才下骄子,随行的老郑已经上前喊道:“翰林院侍讲学士孙大人到!…”
把门的兵丁顿时一愣:孙大人?没听说翰林院里有这么一号人啊!
见孙元起穿着官服走过来,兵丁赶紧过来请安。孙元起等他们起身之后,说道:“大家伙儿可能不认识我1那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孙元起,字百熙,江苏谁安人,半年前刚升任侍讲学士,随后就奉旨到西北公干,今天这是第一回到衙门。以后还请大家多多关照!”。
兵丁们更愣住了:嗯?怎么这么年轻就是侍讲学士了?都是侍讲学士了,怎么还没有一点官架子?会不会是早牌货的?
心里虽然怀疑,可是人家官服上的补子明确地表明,眼前这人是如假包换的从四品。兵丁们不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