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部分(第3/4 页)
西黄泛区,皖北与苏北的淮河流域的生产的恢复都尚未起步,臣此次进京就是想与皇上和傅总理磋商这两件事,不知皇上和傅大人认不认为臣下有些唐突。”
康熙帝:“管大人,你所讲的,是朕夙兴夜寐都挂着的大事,只有日夜操劳国事的朕才明白它的分量,大治局面虽然达到,如果这几个问题不解决,称太平盛世就不恰当,管大人从侧面提醒了这点,治世与盛世并不是一回事,治世治世基本实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教昌明,而盛世则是完全实现,是全大清十八省都达到上述三点,从前者到后者还要经过艰苦的努力,管大人,你说的是对的。”
傅大人:“管大人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妨一说。”
管世敦:“淮河问题的根子在黄河,黄河治好了,淮河的事就好办,而治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宜两种办法同时并举,一种是尽量不让其溃口,这就仍沿用现在的办法加高加厚河堤,目前这是唯一的办法。趁天下承平,调动三十万大军,事先将黄泛区河道的两边大堤加高加厚。使其不能泛滥,目前河南已几年无事。证明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为此臣下捐助五百万两。”
康熙帝:“管大人。你说的另一种办法是什么?”
管世敦:“皇上,加高加厚河堤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第二种则是治本,即在黄河上游两岸几十里大肆种树种草,以固泥河,使其不能垮入河中,黄河变清,再逐渐挖浅河床,黄河问题就彻底解决。黄河不再出问题。淮河的问题就是清理河道降低河床和两岸筑堤以确保不再泛滥。最后便是恢复这四个地区的生产问题。皇上,傅大人,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康熙帝:“看来这种既治标又治本的办法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朕决定立即按管大人说的办法办,但具体的仍只能让兵部和工部共同执行,还是那句话,不能让管家既出钱又出力。傅大人,行不行?”
傅大人:“皇上,这是一项须坚持数年的大工程。必须要专人进行组织进行协调,臣建议设一专职的河套总督来负责这件事,让他有职有权。”
康熙帝:“朕同意傅总理的建议,但谁来任这一要职呢?数来数去管大人最适合。但我有言在先,不能让管大人又出钱又出力,朕不能食言。”
傅大人:“皇上。趁管大人,刘大人皆在这里。我提议让岳雷以兵部尚书兼河导总督,因为出力的皆是军士。可其他的部下,本来关系就熟,使用也方便,不知皇上意下如何,两位大人意下如何?”
康熙帝:“看来这是最佳选择了,朕同意,明天早朝朕就宣布这件事,同样,朕也要就此宣布,这是我大清最重要的大事,全体官佐臣工皆要直接间接参与,没有看客,开工典礼那天朝中文武百官,相应省份督抚皆要参加,皆要发表讲话。”
刘芳:“皇上,臣建议做好准备再开工,首先,我们的一大制车厂立即赶制五百辆运土大车,让山丹军马厂调一千匹?马来,同时,七月份是黄河洪水期,可彻底了解河堤状况工部应派出有治水经验的官员协助。”
康熙帝:“让魏大人的工部拟出治黄河的方案出来,初步订在七月初一开工。”
魏大人闻风而动,立即率队南下,在河南山东进行调查,制定出了治黄方案。
汴梁新城管氏集团河南总部的一层楼做河套总督的办事地,并让大旅社腾出一层让他们居住,并免费在峨眉酒家进餐。一场轰轰烈烈的加高加厚黄河河堤的好大工程开始了。
由于打上皇家旗号,皇上只在朝中详细讲了这两件大事,朝臣一致表示拥护,接着芙蓉带船去到兰州,通过总督陈世忠,很快招到二万人,一万五千人到军都山中原骑兵训练地,由管正东派出正南、正北二个兄弟带长刀队老队员一百人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忠康带回一个炮队新炮兵,在原来的炮兵训练场手把手地教,接着刘芳从广东买回的一个大型炮队的装备交给忠康。
一天,刘芳在家中与皇上与大将军共进午餐时,告诉皇上,这支军队已训练快结束,但最后驻在什么地方?皇上倾向于不能在京师,但也不能太远,大将军倾向于宣化与张家口一带,刘芳同意大将军的看法,认为一定要在驰道附近,便于运兵,最后定于在张北县境边了一块无人居住二十万亩的大草甸,既便于牧马,又便于操炮,而且距京师在三百里左右,皇上说:“可以。”刘芳还告诉皇上,正仕准备了二千辆大车,其中二十人座坐车的一千七百五十两,另二百五十辆拉粮草。管家捐军马二千匹,这样机动性更强,长刀队也免奔跑之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