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3 页)
,则肯定没有,这就是辩证法。
因此,根据辩证法,写这本书,虽然稀松,却也是说国家大事的,相对而言小人物,也就不在话下,并非本人图省事,确实莫怪,
接下来,那天是农历十月的戊寅日(二十六日),梁总将将王谦同志和高阿那肱一起斩首,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向被杨坚代表的全国人民交待,以画一个句号为标志,即王谦死,则四川搞定。
梁睿入川,其战无不胜的骄人成绩,自然要兑换为所得,其功进位上柱国,且从不顺利到顺利当上四川省长,并赏赐金银财物等,略去。
下面要进行总结,这种事有点难,关键是现在都没有人愿意听总结性发言,所以还是具体点好,
清人王夫之说,“迥亦一坚也,司马消难亦一迥也,王谦亦一消难也”,这是个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评价,说这尉迟迥,和杨坚一样,是篡国者,其实不一样,关键是条件,而这条件就很难说,如果条件具备,好人也会变成还人,反之亦然。不过,这个评价中,隐含有一点,本人是同意的,即这三个反对派首脑,一个比一个要差个等级,但他们要和杨坚比,还是差了好几个等级,都不好说。
再就是,有一点前面没说到的,就是那韦孝宽,后来一把火,肥个繁华之都邺城难事烧了,有点象楚霸王当初烧秦始皇的阿房宫,这么好的东西,虽说当时的土木建筑,到了今天也留不下来,不象西方人,历代王城,多用石砌,经得起风吹雨打,就是有地震,也还会留下盖房子的石头,我们现在的考试古发现,能找到的,只有夯过土的古城墙的地基,往昔的辉煌,只有凭借于想象了。
不过,也还有一点要说的,那就是邺城被攻破,那韦孝宽把几成名参加叛乱的士兵,都要给活埋了,古代人就是古代人,没有优待俘虏的政策,有些事,不象我们这里说说那么轻松,战争的残忍,是没有一点人性的,是人类自己对自我存在的否定。
当然,最后是,这场内战最后以杨坚成为胜利者而结束,为杨坚同志最后完成祖国统一的大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有关这些内容,已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要想了解,最好去看正规的历史教科书。
………【第一节 预谋(1)】………
话分两头说这句话,其实是说,在同一时间段,有好些事,是一起发生的,只不说这事的人,只能把那件事说了,再说这件。
周天元皇帝是农历五月乙未(十一日)死的,在此之前的五月己丑(五日),他还搞了次人事任免,任命令上柱国、大前疑、随国公杨坚,为扬州总管。
而杨坚是在这项任命发出后的第六天,即五月十一日,被召入宫侍疾的。这是说皇帝病危,让他赶来看望,且有重要情交待。
实际上这意味着被召唤者的重要。
不过,这道圣旨,应该不是周天元亲传囗谕。因为他在临死前,已说不出话来。
说不出话,应该听得见。
要是问:是不是这个意思?
他可以在听后眨眼,点头,或以手指头动一下等方式,来表达是否同意。
但事实也许是,他忽然陷入昏迷。就象心脏病发作,或是中风,不能作出意思表示。
有一点事实,可以对召杨坚入宫,不是出于周天元的意思表示,有所映证:
周天元一直对杨坚抱有很大的敌意,几次扬言要杀他,这个情况前面说过,但是,也就是在周天元头脑还清醒的前几天,杨坚才被任命为杨州总管的。
杨州的治所,也就是省会城市,在今天南京市,是北周在灭北齐后并入其版图的。这个地方曾作为三国时吴国,和后来西晋的首都,本身就是北齐的重镇,地处江南富庶之地,其战略意义(对于与北周相峙的陈朝而言),和经济地位,是不容否认的。
让杨坚因此而手握实权,如果不是周天元的昏招,那么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杨坚的实力,过于强大。
周天元不理朝政,而把他只有七岁的儿子宇文阐推到前台,弄出个天有二日的荒唐局面,其实也并非完全是为了贪图享乐。这是周天元以退为进的一种做法,虽然有关于如何进,还没有想好。
还有就是周天元对杨坚长女杨丽华的态度,被指其心理变态加上对杨坚的怀疑所致,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杨丽华13岁就嫁给周天元,二人一直感情不错,这杨丽华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且性柔顺,而旷达,但是后来,这周天元对她的态度开始变得恶劣,有事无事加以责骂,一般看来,这是周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