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页)
真正会学习的,都懂得什么时候跟着老师来,什么时候不跟着老师来。如果大家仔细想一想学校里面的第一名,就会发现,他一定不是最努力的那一个。曾经有一个人问过京安是怎么学的。
京安回答说:“上课听懂知识结构,下课自己在脑袋里面过一遍,再温习温习就行了。”
那个人不信,以为京安不愿意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他。
京安也很无奈。
的确,有很多人确实非常努力,每天日以继夜地搞学习,可是,在京安看来,他们大部分做的都是无用功。许多人盲目地听信了题海战术,每天狂刷题,可是刷来刷去,依然只有那么多分,因为无论他们刷多少遍题,不会的依然不会,做出来的依然只是会的。会学习的,一定会总结自己的考试试卷,他们会找到自己每一道题错误点在哪儿,是知识点不熟悉,还是思路出了差错,总结一套试卷下来,一个晚上的收获也许比做十套试卷还有用,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漏洞。只是这样做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却需要非常大的毅力,一道题目思前想后花上两个小时都是有可能的,许多人都坚持不来。更何况也不会有人在一道题目上花两个小时。
文1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先生,戴一副老花眼镜,个子不高,却骨骼清奇,很有小说里面那种古时文人的气派。老先生姓郭,粉笔字也写得潇洒自如,看他的板书是一种享受。郭老师一来就说:“语文这门课,博大精深,但咱们是奔着考试去的,知道考试的架构,再去读书,就轻简得多,所以你们不要怕,跟着我来,一步一步走稳了,考试绝对考得好。”
一句话便收服了大部分学生。
一节课下来,事实也证明,他有底气说这样的话。其实语文这门课是非常好玩的,读文章,读故事。只是许多老师教的差,照本宣科,自然无趣。叫一个会教书的老师来讲,语文课便是享受。讲徐志摩的诗,先讲讲徐志摩的英国留学,再讲讲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故事,再讲讲那个时候新月诗派的故事,带着同学读几遍《再别康桥》,诗里面的韵律和韵味也就出来了。下课铃响了,许多同学都还没有回过神来。
柳绮霏眼冒星星地说:“郭老师太棒了!”
“对啊。”京安写完笔记,说:“一节课下来跟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