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史称“东吴大帝”,吴国由此诞生。
● 给老子修庙动盗墓歪心
孙权盗墓就是在当了皇帝之后。
原来,古代帝王立国,必立“七庙”,就是建七座庙,分别供奉自己的祖宗,即“四亲”庙(父、祖、曾祖、高祖)、“二祧”(tiāo,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其中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
据《宋书·礼志六》(卷十六)透露的情况,孙权当了皇帝之后,并未完全按照这规矩办事,他仅仅给自己的老子孙坚立了一座庙。此庙被尊为东吴的“始祖庙”,庙址在当时的长沙郡临湘县。
但这里有令后人不解的地方,就是既然是“始祖庙”,那就应该与都城建在一起,这样既方便祭祀,也比较正统。不过孙权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福地说”。孙坚当年平剿包括黄巾军在内的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有功,被朝廷拜为长沙太守。当年孙家起兵反秦、反董卓也都是从长沙起事,长沙对孙家来说确是福地。二是“风水说”。宋书《分门古今类事》(卷十七)转引《广异记》称,当年孙坚父亲死后,孙权请风水先生在浙江老家富春卜地下葬。忽然有一个怪异之人问他,你家想当百世诸侯,还是想当四世皇帝?孙坚说想当皇帝。于是这个人随手指了一处。孙坚很是惊异,相信了那人,把父亲葬在那地方。富春江有一次涨水,孙坚父亲的坟四周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沙带。有老人就说,你的子孙将来会在长沙发迹,后来果然如此。
但孙坚的庙修好后,孙权却未祭祀过,每年仅派长沙的主政官员代他前往祭祀。孙权这行为,日后广受史家的批评,认为孙权根本就没把他的老子当成“始祖”,为君不尊,立始祖庙不过是做样子。
让史家批评更为激烈的地方,却是修庙的木材来源——竟然是盗墓盗来的。
从别人家的祖坟里挖出来的,用死人的“棺材板”给老子修庙,史家称“未之前闻也”,即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到十分惊讶和不解。
当年,长沙附近山多树,木材丰富,并不像现在森林资源不丰富。孙权这样给老子修庙确实有点“糊弄鬼”的意思。不过,也有人认为孙权做得好,身上充满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倡导的“破四旧”色彩,有点移风易俗“革命家”的味道。
● 首盗第一任长沙王大墓
孙权盗的是哪个人的墓?这个人的祖上算起来与孙家祖上的关系还不一般呢,他就是历史上第一任“长沙王”吴芮。
吴芮是长沙人的贵人,没有吴芮,也就不会有现在的长沙市,所以,长沙人对吴芮一点也不陌生,在市志上首先得给这个人留下位置。
对于吴芮的身世,不同版本的吴氏族谱上有不同的说法。主流的说法是,吴芮是吴王阖闾的后代,这么说来,孙权的祖上孙武能发迹,还要感谢吴芮的祖上吴王,将恩人之后的墓挖了实在不像话。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3)
原来,阖闾的儿子夫差继王位后,不务国事,沉湎声色,于公元前473年被越国灭亡,勾践毙夫差于余杭山卑犹亭,其子孙四分五散。太子友与时任谏议大夫族弟暨带着母亲(失宠的皇后)和家眷到今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的瑶里(安徽休宁右龙乡)隐居了下来(一说隐居于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北)。另一个王子徽则来到了前总书记*的祖籍地、今江西婺源一带。吴芮是吴王后代隐居到瑶里这一脉的第五代人。
另一种说法是,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吴芮的祖先孤身一人逃离家乡,避居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为妻。到了吴芮父亲吴申那一代,举家南迁楚国,官居楚国大司马。楚国亡国前夕,吴申审时度势,携家小渡过长江隐居瑶里。
吴申生有二子,吴芮是长子,自幼才华出众,秦统一后当了番阳(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清廉,颇得民心,被百姓誉为“番君”。秦末,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吴芮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毅然响应起义反秦,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因为有违项羽指令,后又被取消了封王。
在其后的时间,吴芮帮刘邦夺得了汉家天下。刘邦统一全国后,重新分封诸侯王,其中有七个异姓:分别是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长沙王都城临湘,在所有异姓王中,只吴芮的长沙国得以善始善终。
其实,长沙国是一个小国,实际仅控一郡之地。根据曾做过长沙王太傅的贾谊于公元前174年的上书,汉初的长沙国民户数只有二万五千,按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