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的发生,那些本来以为自己挣到了更多的钱的人,就会普遍感觉受到欺骗和玩弄,他们本来以为能够购买更多的东西,实际上在价格上涨之后,他们还是购买原来的那么多东西,产品开始积压和过剩,原来由于增发钞票而刺激出来的产能也毫无用处,大量的人失业,产品产量开始下降,无数的资源、产品被浪费掉——这就是一些御用经济学家口口声声所谓的“经济衰退”。
根据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经济陷入衰退,我们再次增加钞票供应,继续刺激生产,继续玩弄所有人,然后又一轮的“经济繁荣”就来了,就这样,周而复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正是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深入研究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被称为“反通货膨胀的旗手”,根据他针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以色列以及拉美等众多国家长期通货膨胀数据的分析,通货膨胀与钞票数量存在着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
图3德国和日本30年时间内钞票数量与通货膨胀对比关系' 以上图表均引自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第八章'
尽管从长期来看,钞票数量与通货膨胀存在着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但我们普通人更感兴趣的问题可能是,通货膨胀究竟在钞票发出来之后多久才会发生?
根据弗里德曼的研究,在欧美等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钞票的流通速度很快,所以钞票数量的增长反映到商品价格的增长上的时间变化大约在12~24个月之后。
然而,并非每一个国家都是这样一个时间,在一些钞票供应量长期急速增加的国家,因为老百姓能够估计到钞票供应量的增长,所以当人们有了钱就会尽快将他花出去,这样会导致钞票流通时间缩短,这样钞票数量增加与通货膨胀发生的时间差就会短一些。
弗里德曼先生还没有提到另外两种极端情况。
一种极端情况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一段时间,由于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人民币的价值都十分稳定,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极不完善、老百姓也过惯了苦日子,这个时候人们得到新的钞票,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它储蓄起来以备后用——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在开始好几年里大量增发钞票,但通货膨胀常常是在好几年的时间里都并不显现,只有当大家忽然发现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在以极不正常上涨之时,恐惧于自己的财富变成废纸,他们才会赶紧去提取钞票,不顾一切的把它花掉。
这种情况下,增发的钞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时间会延长,根据中国历史的情况,最长的可能达到3~5年时间,但归根结底,通货膨胀只是在累积力量而已,到了某个合适的阶段,可能以“价格改革”的名义,以一种突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83年~1984年、1988年~1989年、1993年~1995年、2006年~2008年四次通货膨胀,都是以这样的形式爆发出来的。
另外一种极端情况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中国以及2009年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胀”,几乎都验证了这样一个颇为搞笑的规律——有时候,政府的钞票还没有印出来,价格就已经“提前”增长了。
1937年6月份的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额为亿元,随后逐年快速增加,到了1945年8月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法币的发行量达到了5569亿元,8年抗战,钞票发行量增加了376倍——根据当时有记录可查的“上海批发物价总指数”,如果以1937年抗战前夕的物价指数为100的话,1938~1944年年年底的价格指数分别为115、308、653、1598、4929、17602和250971,到1945年8月,物价指数已经暴涨至8640000。
将1937年6月法币发行指数也确定为100的话,将此后每月的法币发行指数与物价指数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上面说的那个规律。
1937年到1945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指数与上海批发物价指数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于《楮币史话》一书'
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开始的三年内,钞票发行量基本与物价对应,但从1940年开始,物价上涨幅度开始超出钞票发行速度,越到后来,物价上升越来越快——最终,钞票发行量不过增加了376倍,但物价却上升至原来的万倍。
以上数字都还是截止到1945年的数据,等到国共内战爆发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