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院练拳习武,每晚三个小时,竟是风雨无阻。他们按年龄来排:外号“大眼仔”的毕自强是大师兄,外号“小麻子”的陈佳林是二师兄,外号“蛮牛”的田志雄是三师弟,胡大海那四岁多的女儿胡小静,自然就是他们的小师妹了。
拜师习武,武德为先。师傅胡大海教诲三个小徒弟先学会讲究礼仪,让他们懂得尊老爱幼,遇事不轻易与人动手,但路见不平也要勇于拔刀相助。之后,胡大海才开始向三个小徒弟教授祖传下来的南拳功夫。
这天晚上,在胡家院子里葡萄架前的空地上,三个小徒弟一字排开,首先练习最基本的武术功夫——弓步和马步站桩。说到南拳功夫的特点,大多讲究技击时站桩的扎实,出手之时下盘稳如泰山,腾挪之中双拳能打方寸之地。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三个男孩在一起跟着师傅胡大海习武练拳,但各人自有长处和特点。说到日后三人谁的拳脚功夫最好,还真的不好评说呢。
毕自强练起拳脚来,招法有板有眼,不仅精准狠,而且讲究速度和力量,出手的一招一式,特别注重攻击和防守的实用性。他在习武过程中爱动脑筋,经常琢磨着那些招式的用途和反击方法,即如何将对手的攻击招式化解开来,并演变出自已的有效攻击。总的来说,他的拳法功夫比较全面扎实,对掌握各种不同兵器的招法都有相当深厚的研究。
陈佳林头脑机灵,善于模仿,是一块习武的好材料。他对师傅的招式和动作往往是一学就会,一套拳法中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动作,只要看着师傅示范演练上一、两趟,这些招式的技击要领,他就能记住个*不离十。他的功夫可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出手的拳脚架式又快又好看,只是攻击中的瞬间爆发力总欠火候。他的身体略显单薄,加上他平时疏于力量练习,攻击力量比起师兄弟也差一截,不免显得有些花拳绣腿。虽说拳脚上他老是打不赢师兄师弟,可别人想要把他打趴放倒,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腾挪躲闪的功夫倒也学得不赖,打不赢可以逃跑呀。
田志雄长得虎头虎脑,壮实得像头小牛犊。他习武时脑子总是不够使唤,领悟迟缓,但他刻苦用功。他练拳脚套路时虽有一些蛮劲,但动作往往笨拙而不得要领,一套拳法练着练着就走了模样,常让人啼笑皆非。太多的兵器功夫他也学不来,可使棍棒的招法和挥舞板凳的功夫却是他的两手绝活。虽说对那些学过的拳法、兵器套路,大都是前面的招式练得熟后面的记不住,但他在出手攻击方面却体现出他凶猛无比,一般人可架不住他那不要命的狠劲头。
时光如箭飞逝。三个小徒弟在师傅的用心调教和指导下,一个个进步都很快。习武之人虽不主张轻易与他人动拳脚比试技艺,但实战的经验必不可少,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实战磨练才能成为武林之中的高手。每当学会一个新招法,他们就要相互比试一下,进行一对一、一对二的拳脚对打实战练习。枪棒出手,拳脚无情。有时候一不小心,也会伤着对方。三个人虽然都经常各自“挂彩”,但拳脚的实战本领却也日久见长。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跟着胡大海师傅习武练艺,三个半拉大的男孩终于长成了一身武艺的大小伙子。
转眼之间,来到了一九七七年的秋天。九月份一开学,毕自强就要上初三了。陈佳林跟着奶奶长大,因无人管教,十三、四岁时就开始混迹于社会上了。田志雄脑子笨拙,对读书没多大兴趣,刚上初二就自动缀学了。为了生活,他每天跟着叔叔去拉板车干搬运工,凭一份力气挣口饭钱。
这一天,是胡大海的四十岁生日,恰巧又是星期六。三个徒弟过了中午就先后来到了师傅家里。先来的陈佳林,笑嘻嘻地拎来了一条三斤多重的大草鱼。不一会儿,毕自强也赶来了,乐呵呵地拎来了两瓶桂林“三花”酒。后到的田志雄也没空手,提着半斤猪肉和一斤多“猪下水”大大咧咧地进来了。
整个下午,徒弟三个在厨房里给师母帮忙,杀鸡的拔毛,拿刀的切肉,用盆的洗菜,烧火的添柴,忙乎了好一阵子。到了傍晚五点多钟,胡大海下班回来了。在院子里的石桌上,毕自强早已摆上了喝功夫茶的器具,三个徒弟手上的活儿忙完了,便走过来陪着师傅品茶闲扯。
这时,胡小静肩膀上背着小书包,嘴里高兴地哼着歌曲,一跳一蹦地放学回来了。她晃到胡大海面前“嘿嘿”地一笑,抬腿跪在圆石凳上,把书包往石桌上一搁,就往外掏作业薄和铅笔。她才上小学一年级,没想到还有家庭作业呢。遇到不懂的问题了,她便拉扯着身旁的老爸东问西问。很快,胡大海就被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